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老师组织同学们读过《水浒》中“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后,要求大家用对联...

老师组织同学们读过《水浒》中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后,要求大家用对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一名著的理解与感悟,有同学设计了下面这副对联。依次将其中空缺处补写完整,在内容、形式上都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        斗杨志只因

下联:        除郑屠全为

A.吴用    除暴安良    鲁达    替天行道

B.鲁达    替天行道    吴用    除暴安良

C.吴用    替天行道    鲁达    除暴安良

D.鲁达    除暴安良    吴用    替天行道

 

C 【解析】 试题分析:吴用被称为智多星,可以排除BD选项。智取生辰纲的目的是替天行道。侠义的应该是鲁达,除郑屠的主要目的是除暴安良,所以选C 考点:文学名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语段(一)先总写从没听说过闰土所讲的这些新鲜事,然后引出对这些新鲜事的具体分说;语段(二)写的是回到故乡再见到杨二嫂却一时没认出来,母亲替解释并断断续续地提醒着。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语段(一)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甲】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语段(二)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乙】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丙】开豆腐店的。

A.【甲】逗号【乙】冒号【丙】破折号

B.【甲】冒号【乙】逗号【丙】省略号

C.【甲】冒号【乙】冒号【丙】省略号

D.【甲】逗号【乙】逗号【丙】破折号

 

查看答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国家,许多成语留有外来文化的痕迹。比如六根清净中的六根就来自佛教用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比喻已无任何欲念。下列成语均含有外来文化成分的一组是(   

A.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世外桃源

B.当头棒喝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C.杀鸡取卵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D.五体投地  天方夜谭  功德无量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时间存折》一文中,史力在老教授的激励下,最终成长为一名大学的教师。在中学阶段的两年半时光里,你正在从少年走向青年,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家庭,你的老师,你的同伴;或者你读过的书,你参加过的活动……这里面有哪些人和事情激励过你的成长?或者你激励了别人的成长?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应该还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愿望,你想改变外在的学习环境,或者改变自己,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以这才是我喜欢的课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你对灵溪和琉璃渠两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一定很熟悉。请写一段话,介绍你在其中一个基地所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和收获。

题目二:博物馆、名人故居等,都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请写一段话,先简要介绍博物馆(或名人故居)的特点,再谈谈你的参观感受。

要求:(1)内容真实具体,语言准确得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为什么不读经典》,完成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彭程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2.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目前正在阅读的经典是哪一部作品?结合上文的论述,说说你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