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2015年3月28日)

1.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2.简略分析下边这句话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3.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

4.简略说说木棉花可贵的精神及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1.2分 对木棉花的赞美和喜爱(意对即可) 2.3分 ①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棉花的灿烂热烈、无拘无束,表达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之情。②贬词褒用,流露出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任意一种,意对即可。) 3.3分 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对即可) 4.4分①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②我们应当像木棉花一样,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无悔人生。(每问2分,意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考中经常考查的叙事线索有以下几种类型:人物线索即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即某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即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即中心事件。还有时间线索。寻找线索,要看标题及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等。此处以对木棉花的赞美和喜爱为线索。。 考点: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或是遣词造句来分析其特色,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灵活作答,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写出表达效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修辞的特点和作用,一般是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使语言生动形象,这里是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主观意识较强,学生谈出对文章内容和主旨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由文章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和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内容、思想、感情阐述自己的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时人莫之        ②先生不知何人也

B.①将军宜枉驾      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孤不德量力        已失期

D.①遂猖蹶,至于今日  ②贤能为之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主器之

A. 将军岂愿见之乎    B.辍耕之垄上    C. 专诸之刺王僚也   D.以伤先帝之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文章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题。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     ”与“     ”同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     ”反义。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

B.《水浒》用的是文言,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傅雷在《傅雷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D.“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培根随笔》,作者培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