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阅读《那树》节选,回答下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

阅读阅读《那树》节选,回答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 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

2.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一句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质?

3.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

4.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1.抗击台风给人类树立榜样;给祈求平安的人心理安慰;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幼稚园里的孩子带来快乐;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答到四点即可给全分) 2.表现了那树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 3.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 4.C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选文以议论结尾”说法不正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  何加:

(2)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春光好

(宋)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 ①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①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词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材料探究

最近全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叫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有毒的残留物。PM2.5因为颗粒细小,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材料二】2013年1 0月、12月份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情况分布表。

空气质

量级别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10月

7.2%

24.4%

24.7%

13.5%

20.2%

10%

12月

4.5%

59.0%

29.0%

5.5%

1.7%

0.30%

(1)阅读材料二,对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

答: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请写出一条治理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建议。

答: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简·爱》是由英国______         ________(作者)所写的一部世界名著。

 

查看答案

默写。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爱这土地》)

(2)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3)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