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0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之不以其道              

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2分)

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1.⑴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⑵同“返”(返回) (2分) 2.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⑵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3.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4.《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其”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了解常用的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明确每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考点:分析作品抒情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血色豆浆

                                    黄克庭

   “哎,哎,哎!漫出去了!”我大声对店主喊道。

店主似乎是聋子,对我的话根本没什么反应,右手还是用勺子一个劲地把豆浆往小桌上的小碗里舀去,口里则不紧不慢地数着:“1碗,2碗,3碗,……”

我本想大骂店主“有毛病”,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第一次到这人生地不熟的H小镇,还是忍住了。于是冒出喉头的话便变成了:“店老板,你有没有搞错?”

店主闻言,乜了我一眼后,说道:“我开这爿店时,你还没来这世上呢!整整二十六年生意做下来了,从没搞错过!”

   “那,你怎么老是往小碗里舀豆浆呢?”

   “他要买,我要卖!公平合理!”

   “全流到地上去了!为啥不给他弄个大盆装装?” 

   “用什么东西装豆浆,这,你我就作不了主了。还得由顾客自己决定!本店讲究的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我忽然发现,用小碗买豆浆的是一名年仅十一岁左右的小子。我对那小子说:“你这钱花得冤不冤?”

没想到那小子眉头一皱:“关你屁事!我自己的钱,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我高兴!”

    我忽地对店主大叫:“别让这小子寻开心,别卖他!”

    “有货不卖?你是不想让我开这店了?小兄弟呀,难道死了张屠夫就没人吃猪肉?”“小哥,你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小镇的吧:你就少说两句吧,那三小公子只要听到有人不服,他就要再加买一碗的!”坐在我边上的一位老伯小声对我说。

“不!从今天开始,有人不服,我要再加买3碗!”真没想到三小公子的耳朵竟会这么灵。

我环顾左右,只看到满满一屋子人都在自顾喝豆浆,只听得店主像念经一样地数着:“……28碗,29碗,……”

  流了一地的豆浆,像脓水一样向我就坐的地方流过来,令我感到阵阵恶心。“别跟孩子比见识!”我跑出了那店。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

1.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4分)

2.你怎么理解店主所说的公平买卖,童叟无欺。(4分)

3.文章最后一句“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如何理解这一现象。(4分)

4.本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完成后面问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3分)

2.请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自己写一句话。(3分)

3.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语言美)(40字左右)  (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美国教育机构仅为高中学生求学期间列出的必读的经典书目就有20部之多。这个书目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等。这是美国高中在校生的必读书目,而且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材料二: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仅初中三年就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以江苏常州市的中考为例,自2004年每年的中考都把名著题作为必考的题型。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常常看到现在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观看“中国古典名著改篇的影视作品”上,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

1.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什么?(3分)

2.针对材料二中所存在的现实情况,请你联系自己阅读文学经典的体验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阐述。(3分)

题一、举例说明阅读文学经典对我成长的意义         

题二、浅俗化的经典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

我选择题(    )回答: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______  ___,主人公是在__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查看答案

默写(8分)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2)黄河远上白云间,                             

(3)                          ,正是河豚欲上时。

(4)各写一句含有四季或四季景物的诗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