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我们常常会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选自《意林》2012年第24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3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3.第②段最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4.文章划横线的句子中哪一个短语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为什么?(3分)

 

1.(3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2分);是通过晚晴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的(1分) 2.(3分)首先由翁同龢言论引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1分),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1分)。 3.(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例举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毛泽东用静气化解危机、推翻蒋家王朝的例子,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分) 4.(3分)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短语是“很大程度”(1分);“很大程度”是指“相当一部分、绝大部分”,起修饰限制作用(1分)。在生活实际中,造成惊慌失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主要的原因心里没底(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还有其他特殊的原因,这样更符合实际。(1分) “笑”是“我”感悟到他们的真情,获得人生启示,而会心地笑。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1)论点的形式:完整的陈述句(2)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文中表达不集中时,则需要概括。通观全文,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开头通过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提出中心论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的。先提出“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再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最后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先明确论证方法种类及作用: 论证方法 作 用 举例论证法(例证法) 通过……事例,具体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法(引证法) 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 比喻论证法(喻证法) 把……比 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观点) 对比论证法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地论证了xx(观点) 然后通读第二自然段,可看出本段列举了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毛泽东用静气化解危机的事例,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很大程度”正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考点:分析议论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亲的事与儿子的事

阿青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季节,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老家县城一位老朋友邀请我下个双休日带上全家到他那儿去做客。我的小家庭都住在市里,到这位同学家途中要经过我的乡下老家,因为自己有车,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当天晚上,我预先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牵挂我,在电话里问我要不要地菜,我说“有就挖点吧”。她又问要多少,我就随口用家乡话说了一句:“就一半斤吧!”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好那好……”

地菜,是我最爱吃的天然食品之一。可在滴水成冰的季节,就不易采到了。我要求母亲采一半斤,不过是图个新鲜。

又一个周六说到就到。好久没回老家了,总得给老母亲带点好吃的。妻子提醒我说:“女儿前天过生日,朋友们送了很多奶油蛋糕,提上两大盒就是。”

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回到了农村老家,母亲居住的老屋却是锁着的。一位邻居分明是听过母亲的交代,对我们说:“你妈一大早就去后山沟里挖地菜去了,她说今天再挖一点儿,就够十八斤了。”“什么什么,十八斤?可我只说要一半斤呵!”我不由心里暗暗叫苦;母亲近年来的确耳背了,我当时怎么就忘了把挖地菜的事多重复几遍呢?要知道,在这样的时节,那些廖如晨星的地菜,都是从野草避风的根部和长势最好的麦苗的缝隙中一小朵一小朵“剔”出来的。山野里的风是那样的寒冷刺骨,我的母亲居然一朵一朵积累了十八斤──这分明是,她在接我电话的一星期里,每天都泡在冬野里东挖西采,紧张忙碌……

大约半小时之后,母亲从野外回来了,头上围着一条旧围巾,不停地咳嗽,满手都是冻裂的口子,浸着鲜血,但见了我和妻子就极开心地笑了起来,掂掂臂弯里的菜篮,说:“总算挖够了……”

儿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母亲总会十分郑重地挂在心上。我直觉鼻子猛地一阵发酸,好久没有说出话来。

母亲看到我们给她带来的食品,顿时激动得跟什么似的。她把邻居招了来,炫耀地说:“你们都看看,明天是我生日,我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提前给我送蛋糕来了。两个蛋糕都这么大,我哪里吃得完,今天就请你们先尝尝。”说着,母亲的眼泪都流出来。我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好。

母亲的生日,每年只有一次,于她的儿子而言,应是一件大事啊!可多少年来,我居住在并不遥远的城市,却几乎常常把母亲的生日忘得干干净净。

我为自己的不孝愧疚不已,决定和妻子儿女留在母亲家里,好好地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

第二天下午,临走的时候,我掏出自己兜里所有的钱,放到母亲床头。母亲却怎么也不肯收下,临了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在箱子底里摸出一沓钱,与我给她的那些钱加在一起,硬塞进我的兜里,她说:“我好像听你说过,你不是想花两三千元买台跑步机嘛,妈已经给你凑够了,你明天就去买吧,锻炼身体要紧啊!”

我连忙把钱塞给母亲,说那些钱是让你添置过冬衣物的,你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母亲笑笑说:“这些事用不着你操心,妈这一辈子都这样过来了,习惯了!”

我真的弄不明白了:母亲她挨冻受苦的事小,而儿子买那可有可无的跑步机,竟成了她牢记在心的大事!但不管我怎么坚持,最终还是没能说服母亲。

车子启动缓缓离去,在反光镜中看着站在村口寒风中仍向我们频频招手的老母亲,我禁不住在心底喊了一声:“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眼泪滚滚而下……

1.题目中“母亲的事和儿子的事”,在文中“母亲的事”具体指                 。“儿子的事”具体指                 (2分)

2.文中写“说着,母亲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和“我禁不住在心底喊了一声:‘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眼泪滚滚而下……”请简要说说母亲的泪和“我”的泪蕴含的不同感情。(3分)

3.简要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4分)

⑴我准备到时候顺便“拐”一下,看看独身寡居的老母亲。

⑵母亲犹豫了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好那好……

4.作者为什么要写给母亲的钱是为了“让她买过冬的衣物”,而且还进一步强调“你穿的、盖的也太薄太旧了”?(3分)

5.读到文章的最后“母亲啊,我的生身亲娘”,不只是作者“眼泪滚滚而下”,我们也会潸然泪下,感动的不仅仅是母爱,感动的是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后而呈现出来的“母爱”,请结合你学过的欣赏文章方面的知识,找一个点,谈谈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动的。(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6分)

为积极参与“好书伴我成长”绿色渎书工程活动,班级组织了“读书看报”交流会。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满分5 manfen5.com

 

1.宇璇同学出示了一幅在报纸中看到的漫画: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2分)

请说出这幅漫画的主题。   (2分)

2.小峻同学读了下面一则新闻:

北京时间5月24日晚间消息  联合国组成调查组,于当地时间24日开始对日本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地震海啸灾害袭击之后随即爆发的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核泄漏事故产生将随着凋查的深入陆续暴露在公众面前。调查组在抵达日本之后立即与日本政府的代表举行了会谈。日本政府此前表示其将全力配合调查组的调查工作,同时日本官方也指派来自东京的核科学研究人员组成国内调查小组对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

请给这则新闻拟个标题:                         (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右图就是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请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这段故事名为《              》。(1分)

2.根据该故事情节简要概括鲁达的性格特征。(2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8分)

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化无形为有形表现自己浓重哀愁的句子:                     

⑷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岁晏有余粮。(白居易《观刈麦》)

⑹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转》,作者施耐庵,这部书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C.元末明初施耐庵所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内容多记谋士(策士)的活动,写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