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B.“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这次中纪委清除“内鬼”,被视为向自我“开刀”、“刮骨疗毒”。

C.许多人还不明白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

D.“他人品好,工作态度好,”“最美司机”董洪年的搭档姜佳虎说:“开车这么多年来,没有一起事故。”

 

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用反选排除法,A句中“等”前面的省略号多余,C句中的问号应为问号,D句第一句“工作态度好”后面的逗号应在引号外,句中冒号为逗号。答案为B。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油菜地里“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留影,让人无可奈何。

B.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对习总书记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受启发,不禁都鼓起掌来。

C.国庆长假,宝应亚细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赏风景,品小吃,其乐无穷。

D.2014年1月,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回忆录中猛烈批评奥巴马总统对阿富汗战争的态度,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qióng  shà   意(qiè)     焚膏继(guǐ)

B.红(yīn)    (qiào)    (gòu)   销声迹(

C.(yě)    (jié)   (bó      分道扬biāo

D.(mó)     (jué)     (cuǎn)    得珠

 

查看答案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21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

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3分)

A、忿恚尉                            B、尉果广

C、固以之矣                        D、将军身坚执锐 

E渔人甚之。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①便还家 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不可缺 诚:              ④卒亡天下 :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陈胜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                    。      2分        

5.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用文中语句概括为四字短语。)   ①                                           4分             

6.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1.请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