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篇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

阅读下面的一篇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1.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2.“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3.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1.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传统垃圾处理技术不堪重负;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 2.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逻辑顺序;先概括介绍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在具体介绍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和巨大优势。 4.A 【解析】 1.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明确每种说明顺序的标志,能够找出标志并分析说明顺序的具体形式和作用。逻辑顺序要求学生找出段与段的内在联系。这里先概括介绍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在具体介绍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和巨大优势。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A中应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而不是“城市生活垃圾,占有大量土地资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5分)

富贵(         至陈:(          六月(          说陈王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3分)

4.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①原因:                                                     

②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 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出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简洁而深刻的句子揭示其寓意。(2分)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也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多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么愚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 (    )生命,要么是生命驾yù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     ),谁是骑师”。一位艺术家说:“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经典、精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这是A(不屑置辩 毋庸置疑)的。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能够经常拥有一份好的心态,可以使自己开朗大方、乐观豁达;一个人能够经常拥有一份好的心态,可以战胜我们所遭遇的各种苦难,甚至可以使自己随时战胜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一个人能够经常拥有一份好的心态,可以使自己B(淡泊  淡化)名利地位,过上真正快乐幸福的生活。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驾yù(     )       

2.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3.文章第二节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分)

4.仿照第一节划线的句子,写一个完整的句子。(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