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3分) 微博与微信 韩寒 ①有读者留言问,开...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3分)

微博与微信

韩寒

①有读者留言问,开了不到一年的微博,粉丝数在前一阵子超过了千万,作何感想。同时还问我用不用微信,觉得如何,号码是啥。除了“号码是啥”以外,我的回答如下:个人觉得把微博粉丝数太当真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别人我不评论,至少我这数目中,一定有不少僵尸粉、莫名其妙粉和不活跃粉。总之肯定有水分。我也不怕自黑,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粉”你。当然,只要你愿意,只要网站乐意,你把自己的粉丝数目整成多少都没问题。

②微博当然有它好处,他让新闻不再容易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转发了几万次,你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沙漠里的仙人掌们都在讨论这事。

③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假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结果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微博的生态和中国社会其实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千分之四的人用心在经营自己,剩下千分之九百九十都是草民,风吹草动一地沙子,乐观的草会以为自己是风,悲观的草会觉得自己是沙。至于那还有千分之五去哪了……他们正在冒充那千分之一。

④现在打开微信的概率的确比微博多不少。朋友圈里也越来越热闹,反正我身边不少属于那千分之九百九十的人都在朋友圈里找到些存在感。好歹能被该看见的人看见,不至于像在微博上那样一直零转发零评论被忽略被遗漏。在微博上,你要是一介草民,也无心让自己更有名,你说对一万句话往往是没人看见你的,但你要不小心说错一句,很可能被拎出来游街。届时你晒的生活反而变成你的各种困扰。至少在朋友圈里你是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你常常要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但随着王朔白岩松马云杜月笙甚至本人的各类句子出现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我也觉得有些厌烦。有时候看见一个挺了解自己的朋友突然对着一句挂着我的名字但明显不会是我说的话动情点了一个赞的时候,还挺百感交集的。常能发现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和微信中,比如今天还看见他在朋友圈赞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明天就看见他在微博上对吃狗肉的口诛笔伐。这里没什么给腾讯做广告的意思,腾讯也做了不少烂东西。至于其他几个网站的微博,去看了两眼,虽然我也都有“千万”粉丝,但笑笑而过就行了。我怀疑他们的活跃用户还没我小区的人多。恩,依照某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三十万字了。如果微博能经久不衰,我很期待第一个粉丝数目超过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并直奔地球总人口而去的巨V的出现。

⑤作为一个写作者,拿着一部非智能手机多走一些地方是挺必要的。我做的还不够多,走的还不够远。人生虽是消磨时光,但消磨亦有道。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反思,有这么多生机勃勃的面孔和美景,希望今年能在两块屏幕上耗更少一点时间。这双微虽然都还不错,但不能侵蚀太多我生活。

(摘自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3分)

2.文中第④段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阅读第⑤段,如何理解“侵蚀”这一词?(3分)

4.为什么“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你。”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1.(3分)本文是针对人们使用微博、微信越来越频繁,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微博与微信中发表言论这一现象引发议论的。 2.(3分)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一个朋友对吃狗肉火锅这件事在微博与微信上发表的不同看法,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与微信中。在微信中人是随心所欲的,而在微博中人常常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3分)“侵蚀”指事物逐渐地破坏或腐蚀。这里指双微固然有他们的好处,能使我们的信息不再被封锁,言论更自由,但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微博与微信所左右,我们的生活更不能陷入虚拟中,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4.(4分)示例:在微信中人是随心所欲的,而在微博中人常常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在双微中,人们更多时候是不太真实的,但与朋友长谈、家人聚餐、与女儿外出这些都是生活中面对面,亲力亲为的事,更加真实,更加能触动。比如,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我更需要朋友陪伴,而不是虚拟的网络。(结合文中内容,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1】 试题分析: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此处通过写人们使用微博、微信越来越频繁,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微博与微信中发表言论这一现象引发议论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词的意思或内容。(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侵蚀”指事物逐渐地破坏或腐蚀。这里指双微固然有他们的好处,能使我们的信息不再被封锁,言论更自由,但我们的思想不能被微博与微信所左右,我们的生活更不能陷入虚拟中,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悟的能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2分)

                                   骆驼和山羊

                                       许达然

①骆驼缓缓前行,脚蹄强健,软硬都不怕,显然什么都适应了。我坐在它背上,铃铛叮当,看沙漠和我的身体一起摇晃。镇静的似乎只有骆驼,步步稳重,仿佛要走到沙漠与天空相交之处才停。然而久坐上面的我不但累而且已快饿扁了。

②午餐,先吃小菜,小菜配饭已可填饱肚子,却还端来一碗肉,不知是什么肉。一听是驼蹄,吓了我一跳,刚才它还带我欣赏沙漠,现在就吃?主人看我吃惊,就殷勤地把肉夹进我碗里:“吃啊!难得吃到的。骆驼能负重就是因为高跷的脚灵活。一只骆驼才有四个脚蹄,没有这东西就走不了沙漠。脚蹄衰老支持不住身躯时,骆驼当然要被杀掉。较稀奇的还是脚蹄。不要只看,吃啊!想想,这脚蹄带过多少人,从沙漠这边走到沙漠那端,载多重也不倒;即使倒下,若还活着都会再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可宰,现在既然宰了,就吃吧!如果嫌咸,撒点辣椒面,喝些酒,就感觉不出是驼蹄了。吃吧!既已煮了就吃,你不吃别人也会吃掉的。”

③我仍吃惊,感到和我肤色相近的骆驼稳健地在沙漠走,走过我的身躯。

④走出餐厅时,看到一只山羊,虽小,却已有胡须,被拴在墙角叫。我踏着凄厉的叫声缓缓走近,它惊慌退后;它踢不动墙,惶恐得连叫声也乱了。我捡起草要喂它,它仍继续踢墙。我伸出手要摸它,想使它镇静下来,它拼命避开。我想看看怎样解开它颈上的绳子,它却猛向我冲,但因被拴住就只能原地跳,跳得太激烈,颈都勒出了血。它不再挣扎了,依在墙角无助地看着绳子。

⑤晚餐,吃第三道菜时已饱了,忽然上了一只烤羊。小头朝着我们,没有眼睛,嘴含梨子,耳系彩带。主人要食客和食物合影。大家轮流上前站在羊旁边,拿着刀微笑着假装屠夫。大家都做完屠夫后就真的开始割肉吃了。好吃,非但不膻腥,还有一股香味。因为是小羊,所以不是很油腻;因为慢慢烤,油慢慢滴,肉才这样香嫩。而且是刚宰的,最新鲜。“怎么宰?”“很简单,把头抓住,不管羊叫得多凄惨,都不要理睬,把头一割,血就喷出。养山羊就是要宰来吃的。吃啊!难得烤整只。吃,吃,快趁热吃。”

⑥走出餐厅,我看到墙角放着一根绳子。

                                                            (摘自《读者》2014年第6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2.文中第④段对小羊的描写深入人心,请对划线句作简要赏析。(3分)

3.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

4.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读了此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感悟。(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4分)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用简洁的语言拟写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暑假,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惊艳电视荧屏。尤其央视制作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之后一夜爆红,超越被选秀和相亲占领的电视荧屏,几乎成了很多家庭的“必修课”。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从开播之初的“毫不起眼”到几个月后“收视飘红”,甚至在中国中小学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场汉字书写高潮,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已“不会写字”,也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暴露出了当下人们使用汉字的一些尴尬,比如提笔忘字。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通过输入法“打字”成了人们写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少在纸上书写大量汉字,催生了很多人“提笔忘字”的现象。虽然,《中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关正文一直强调,节目的创意初衷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所谓的“汉字危机”。但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对?成为大众持续关注的话题。 

2.近期,《来自星星的你》是继电视剧《大长今》之后,又一部在中国引发强烈反响的电视剧,以281%的收视率顺利收官。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该剧的评价。

材料一:人民网消息   王岐山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人大代表、人艺院长张和平讲述了人艺的一些发展和困境之后,王岐山接口:对不起啊,我插播啦。

王岐山:你们都看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星星?代表:静默。有人小声:来自星星的你。王岐山:对,来自星星的你。你看,你们官员都不知道。(全场:哈哈哈哈。)

王岐山:其实我就考虑一个问题,韩剧为什么占领了中国?为什么飘扬过海,影响了美国,甚至欧洲。前几年他们就出了一个江南style。(全场:哈哈哈哈。)

王岐山:有时候我也有一段没一段看看韩剧,看半天我发现我明白了,韩剧走在咱们前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

材料二:中国青年报消息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12月20日在京揭晓。经过专家评选,房和正能量分别获得年度国内字、词。除了年度字、词,2013年“十大网络用语”同时对外发布,这些鲜活的语言是中国人网络生活的生动写照。

其中“高端大气上档次”是“十大网络用语”之一。该词来自影视剧,2013年后频繁出现在各种网帖、娱乐节目中,形容事物有品位、有档次,偶尔也做反讽使用,简称“高大上”。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等。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4分)

【甲】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乙】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丙】寻思道:“却是恁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

【丁】 (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甲】段文字的作者是_____(写出人名),【乙】段文字出自原苏联小说《_____________》,【丙】段文字写了_________________(概括情节)的故事,【丁】段中的“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不以物喜                     何以战

D或以钱币乞之                  或谓惠子曰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②_________________,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万里来游还望远,_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登岳阳楼》)

⑤在古典文学的长河里,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鼓励了多少后辈!“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安慰了多少离人!  (填苏轼《水调歌头》中连续两句诗)

⑥当今社会,诱惑我们的东西太多,但我们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要像“莲”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周敦颐《爱莲说》中连续两句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