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追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

请以“追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班名、人名。

 

参考例文 追梦 岁月悠悠,飘逸的白云牵走童稚的歌谣,汹涌的江水载走纯真的幻想,梦想的天空又多了些许灿烂的云霞,引领着无数的追梦人为之奔跑,如夸父逐日般执著。 追梦需要行动。每个人的梦想都是那么美好、远大,但是,锲而不舍地去实现梦想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带着自己七彩的梦想,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殊不知,要实现梦想就要付诸行动,实现梦想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果断地付诸行动。吉姆•克拉克是一家通讯公司的创始人,梦想支撑着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克拉克毕业后考上了一所海军学校,也许他会循规蹈矩地做一名海军,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给自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并且努力学习,积极进修,获得了学士学位。几年后他获得电脑博士学位,随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伟大的梦,就要行动起来。”这是克拉克的座右铭。 追梦需要坚持。人生需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漫漫人生路,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长吁短叹于事无补。只有在与困难抗衡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绽放出绚丽多姿的人生之花。范仲淹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怀天下的精神一直广为传颂。他少有大志,希望将来能够从仕为官,让百姓安居乐业、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名杏林高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普济众生。后来,范仲淹做了官,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忘少年时的梦想,一直致力于造福百姓、报效朝廷,实现了自己的济世梦想。 追梦需要思考。在经历挫折之后,要仔细回味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追逐梦想中的思考会让人摆脱平庸,从而挖掘潜能,增长才干。 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可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是平凡生活;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但有时以退为进却是为了积跬步以至千里。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追梦终将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如果多些思考,多些自省,多些揣摩,自然也就会多些人生的智慧。铲除一切阻碍,轻装上阵,追逐梦想,让美梦成真。 梦想是一缕阳光,驱散你前行的阴霾;梦想是一泓清泉,洗净你心中的铅华。追吧,展开梦想的翅膀去追吧!只有勇敢行动、坚持不懈、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进入梦想的辉煌殿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审题:挖掘“梦”的内涵。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性中最强烈的渴望,是照亮灵魂的明灯。它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情感追求。它不同于“理想”,“理想”较多的是代表既定的并且会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潜意识里,这种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而“梦想”是代表着更为高远的理想,在别人看来甚至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梦想基于主观的渴望,是完美的理想。在立意时,我们须将其定位为一种积极、美好的精神追求,以此作为文章的支柱。比如,将获得学习成功、实现事业理想、完成人生规划等作为自己的梦想。 2.着眼“追”的含义。“追逐”指为实现梦想而付诸行动和实践。如果光有梦想,没有付诸行动,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如果敢于梦想,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创造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写作时,我们应以“追”为文章的落脚点,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阐明一个人有梦想固然重要,但付诸行动更重要的道理。要想美梦成真,就要立即行动、坚持行动,这样才会快速地接近梦想,获得成功。 二、酝酿结构。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把握文体: 1.记叙文:结构可安排以“追梦”过程为叙事脉络,陈述自己或他人的追梦历程,在事件展开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顺叙或倒叙来展开。2.抒情类散文:将主体部分的层次关系理清,采用并列式、层进式等结构,或以“空想”和“追梦”对举,或以“设梦”“追梦”“完梦”递进,在抒情达意的过程中,将文章主题诠释清楚。3.议论文:在明确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要追逐梦想——怎样追逐梦想——追逐梦想的结果”的内在逻辑顺序,采用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论证结构,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条分缕析地阐释主题。  三、斟酌表达。我们要注意以下两方面:1.斟酌手法:在行文过程中要运用表情达意的技巧。记叙文中的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叙事鲜明;抒情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笔下生辉;议论文中的引经据典、巧譬善喻、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论证方法,能使文章精辟独特。2.斟酌语言:记叙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或体现叙述性、或着眼细节、或立足描写;抒情语言要真挚、鲜明,富有情感性,多用排比段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议论语言要深刻、简练,富有概括性,通过鲜明的观点、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逻辑清楚地阐明事理。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佛爷

刘建飞

佛爷非得道高僧,乃是民国年间亳州城一著名唢呐艺人——赵玉亭的别号。他出自唢呐世家,其祖上几辈皆为亳州城叫得响的唢呐艺人。佛爷刚满8岁那天,恰逢州城的古庙会。按旧俗,凡在亳州城有点名气的艺人,都要在庙会上施展绝艺,表演助兴。初出茅庐的小玉亭骑在父亲肩头,沿街吹奏。悲凄凄《三更殿》、威凛凛《穆桂英》……一出出梆子剧吹得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吹至兴处,小玉亭霍地站起,边吹边表演,一下子把赶庙会的人们吸引得里三层、外三层,掌声不断,叫好连声。自此,在亳州城都知道赵家出了一位唢呐神童。18岁时,佛爷已尽得赵家唢呐的真传,成为亳州城最年轻的唢呐手。

②亳州自古是唢呐之乡,当地老百姓凡有婚丧嫁娶、开业庆典、领功受赏之事,均要请个唢呐班子热闹热闹。当时在亳州城名声最大的有张、王、赵、崔四大唢呐班子。其中数佛爷所在的赵家班最为著名。佛爷虽然名气大,但从不摆架子,为人谦和,平日里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遇到有人请他,无论你是官商巨贾,还是贫苦百姓,只要他有空,有请必到。

③时光在嘀嘀嗒嗒的唢呐声中似水流去。忽一日,人们发现赵家班子里不见了佛爷。据知情人讲:佛爷偶遇一高人,跟着他云游学艺去了。后来又听人说:佛爷所投的这位高人不仅唢呐吹得神,而且善口技,会魔术,能用一支唢呐吹出千军万马之势,且能在吹唢呐时,把人给变没了……

④在佛爷走后的第六年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天气出奇地冷。有一天早晨,人们忽然听到城北的涡河岸边传来阵阵鸟鸣。先是隐隐凤鸣,接着是画眉、黄鹂、斑鸠、夜莺齐声鸣叫,中间夹杂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知了报暑、麻雀喳喳……各种鸟鸣时高时低,时分时合,叽叽啾啾,此起彼伏,把个天寒地冻的涡河岸边叫得是热热闹闹,春意融融。等好奇的人们涌到涡河岸边一看,只见冷清的涡河岸并无半只鸟在,唯有一人端坐河边,凝神吹奏。此人正是佛爷,所吹的曲子也是人们比较熟知的那段《百鸟朝凤》。正愕然间,有细心人发觉:在佛爷面前的那片方寸涡水已悄然解冻,岸边的小草也萌生出细细的嫩芽。这下亳州人都说:“佛爷神了!”

⑤归来后的佛爷依然是那么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忙时上事,闲时就坐在家里悠然地吹着唢呐。只是人们从未见过佛爷表演那传言中的唢呐口技和唢呐魔术。

⑥直到有一年,亳州城以诚、信、善、施著称的“益寿堂”掌柜卢大先生病故之时,人们才算真正领略佛爷的神奇吹技。

⑦卢大先生的葬礼上,佛爷身着长袍正襟危坐,先吹了一曲以悲见长的《哭黄天》。细听之,其声凄凄然,如泣如诉,如思如慕,如泉水呜咽,如杜鹃夜啼。蓦然,佛爷深吸一口气,但闻女儿嚎哭,儿子啜泣,老妇数落,亲戚落泪。当是时,哭天喊地声,手拍棺木声,悲痛倒地声,劝人节哀声,鞭炮声,鼓乐声,百声齐发应有尽有……一时间把围观的观众听得泪水涟涟抽泣阵阵。正在此时,佛爷突然笛交左手,右手凭空虚抓。赫然间,人们分明看到:佛爷的手中霎时已多出了一副挽联。上联是:牡丹吐蕊,哀叹施善人英年早逝;下联是:芍药飘香,默送卢先生泉下安息。细看之,其字墨迹未干。自此,亳州人对佛爷更为敬重。

⑧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亳州城,烧杀抢掠三昼夜后,日本兵司令小野在亳州城门楼内大摆庆功宴。其间,小野听闻了佛爷的唢呐吹技,就命人将佛爷带到楼内。佛爷神色凛然毫无惧色。落座后,佛爷从容地拿出唢呐,吹的仍是那曲《百鸟朝凤》。喧闹间,只听一阵凤鸣自天际传来。旋即,但闻杜鹃啼血、黄鹂哭泣、乌鸦怒斥、百鸟哀怨……这低回哀怨的天籁之音直把日本人听得神情凄然、瞠目结舌、愁容满面。这时,突感一只巨鹰凌空扑来,待到扬手格挡,巨鹰又忽然飞走。众鸟悲鸣声里,忽闻“啊”的一声惨叫,众日本兵循声看去,只见一把飞刀正直插在小野的喉部,鲜血汩汩流出。顿时,枪声大作,唢呐声断,而鸟鸣之余声却久久不散……

⑨后来,亳州人都说:这迷人心魄飞刀杀人的绝技,是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有关佛爷的几个故事。(4分)

2.小说第④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2分)

3.小说有两处描写佛爷吹奏《百鸟朝凤》,这两处描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4.结合全文,概括主人公佛爷的特点。(3分)

5.小说最后写道,“这迷人心魄飞刀杀人的绝技,是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这句话应如何理解?(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安静地居于一隅

查一路

①1975年某一天,作家孙犁被安排出国访问。当时,这样的待遇让大部分作家很是羡慕。可是孙犁却没有去,他喜欢安静地居于一隅,不喜欢热闹。于是,找个理由把这活儿给辞了,这理由也忒牵强了点——他不会打领带。这一天,孙犁躲在家里干什么?他在日记里写道:“1975年11月16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甚适,意思是非常惬意,相当舒服。说白了,孙犁这一天在家里过得很爽。

②把喧嚣的世界关在窗外,安静地居于一隅,安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这是孙犁美好生活的全部。光明在案,裁纸装书,闲适而自在。“甚适”之感——是对宁静的心最高的奖赏。

③相反,混迹于嘈杂的闹市,挣扎在喧哗的名利场,会得到什么?不过名利富贵罢了。这就一定好么?叔本华说,人们追求名利富贵,犹如渴饮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在满足中被不断放大,一直向人性贪婪处无尽延伸。于是,焦虑填满了每时每刻的心。

④大哲学家康德,一生远离闹市,终生在自己偏僻的故乡度过。为了安静地思考,他甚至远离婚姻,终身不娶;安静地固守在自己出生的小镇,他甚至没有远行,最远的一次旅行是离家不到六十英里的阿恩斯多小镇。

⑤我想,康德的心应该是自在快乐的。在安静的一隅,康德的哲学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生活的习惯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每天同一时间,沿着一条偏僻的小道散步,静静地思考,守时之精准,邻居们每天利用这一时间对表。“康德小道”是一条安静的小道。唯其安静,才成全了康德的思考。

⑥康德,安静下来了,故而心远地自偏,万物不能动其心。而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一般人的内心,被喧闹的世界吵得六神无主,手足失措。

⑦安静的时间,属于我们越来越少。现代人的耳膜,随时都在恭候手机和门铃的声音。人声鼎沸、车马喧哗,时时刻刻在轰炸人的听觉,这还是表层意义上的。严重的是人的内心,有多少人还甘于宁静?你看满大街匆忙的脚步,焦灼的眼神和急于表达的口舌,那便是表征。过度的虚荣心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万人礼堂庸僧谈禅,在电视上搔首弄姿,在人多的场合出尽风头,自己的心有多累,旁观者的心却生出鄙薄,真是得不偿失。

⑧安静地居于一隅,让疲惫的心得到休整,在安静中产生轻松,轻松中生出灵感,进而有所创造,亦不乏收获。安静地居于一隅,未必需要去偏远的地方,只需要在自己的心灵和外界的热闹之间,修筑一条隔离带。

⑨残障的霍金,坐在自家的阳台,观察到了“黑洞”,洞悉了宇宙的秘密。其实,安静地居于一隅,世界将更为辽阔。

1.文章开头从孙犁拒绝出国写起有什么作用?(3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2分)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给我的孩子们》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甚么事体都像拚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象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 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broken  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②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

③你们一定想:终天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天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你们所视为奇怪动物的我与你们的母亲,有时确实难为了你们,摧残了你们,回想起来,真是不安心得很!

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刬袜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

⑤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的《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瞻瞻!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罢!

⑥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

1.你说说文中加点 “鞠躬尽瘁”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2.选文中画线语和下面的语句表现出了孩子们怎样的共同特点?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孩子的生活,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请你具体分析。(3分)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萧红《呼兰河传》)

3.李允经在《<雪>的独特之处》中曾经谈到: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段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们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

请你以上面的选文为例子,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注:①闻道:懂得道理。②固:本来。)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余立侍左右,援疑理          而白章    (《捕蛇者说》)

B、色愈恭,礼愈                  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

C、怠                         策不以其道  (《马说》)

D、是人多以书假余              属予作文记之   《岳阳楼记》

2.下列加点词与“腰白玉之环”一句中的“腰”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必先其心志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C、如鸣佩环,心之  (《小石潭记》)              

D、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3分)

4.有同学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这段话与王国维境界说相联系,你觉得应与第几境界对应?请说明理由。              (3分)

资料链接: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