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B.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C.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马航失联事件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人民的心中为失联人员默默祈祷。
B.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民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D.近日南方连续暴雨,大家对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青春是一首歌,高(kàng)——而富有激情。青春是美好而的,稍纵既逝,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青春,珍爱生命,让它们更富有活力,当生命将要结束( )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地说,我们拥有过无与仑比的青春和最璀(càn)的人生。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高(kàng) 璀(càn) 短暂( ) 结束( )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路曼曼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2)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瞑》)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5)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6)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零落成泥碾作尘,__ __。(陆游《卜算子•咏梅》)
(8)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9)《渔家傲·秋思》中揭示将士思念亲人又向往功名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请以“身边的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要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9分)
浦东机场送别的那一刻
明前茶
⑴ 那天,17岁的女孩将出国,家中四位至亲一起送她到浦东国际机场。天空阴沉,细雨霏霏。行李六大包,做长辈的都舍不得让那孩子自己拎到托运柜台,但所有的人都明白,到加州转机时,这六件沉重的行李,将不得不由这个单薄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连拉带拽,运到另一个托运柜台,随她转机去纽约。
⑵ 在候机大厅等候的这两个小时,对孩子的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漫长、焦虑和英雄气短的两个小时,空气中充满了小心翼翼的僵持感。孩子的妈妈一直缄默不语,只有爸爸和女儿间或交谈几句,说的也是说过几百遍的话:“事到如今,已经来不及后悔。”
⑶“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⑷“都准备好了?没落下啥东西?”
⑸“没落下,连那套理发推剪都带上了。老爸,你还不相信你女儿的适应能力?”
⑹ 随后,我留心到一个细节:这孩子通过登机通道时,就没有回一下头。(A)
⑺这是一场注定不对等的目送,离去的人满怀憧憬,送行的人失魂落魄又强装镇定。我目睹那个父亲默默地拥抱妻子——中国人,也只有在这等“生离”的当口,才懂得用身体语言安慰他人吧。我听到他反复说:“她连理发都会了,你还担心什么?据说中国学生会炒一大碗蛋炒饭,就能在美国把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都hold住。”
⑻妻子破涕为笑:“看看你的头发,你女儿这手艺,能算出师了吗?”
⑼我这才注意到那位父亲,一身儒雅装扮,头发却理得像小兵张嘎——两鬓青白,几乎露出头皮,中间部分的头发却像芦苇一样茂盛,垂下来的刘海还滑稽地攒出一个桃尖。
⑽“看你说的,女儿不拿我这脑袋当冬瓜练手,还能拿谁的脑袋练手?你还说我,看看你这狗啃一样的刘海……”
⑾妻子拨开他的手,嗔道:“你不懂,这种犬牙交错式的刘海是今年的大热门,你没有翻过时尚杂志呀?T台上的名模,都是花了500美元才剪出这种调皮的效果。”
⑿一语未了,做妈妈的忽然开始沿着候机大厅的落地窗奔跑,原来她看见停机坪的那头,摆渡车已经在下客,她想离得稍近点儿,看着她的孩子登机,看看她有没有回头张望。
⒀果然看到那女孩子,登机时她开始犹豫,甚至往下跑了几级,往这边看。(B)当妈妈的明知她听不见,仍然拼命敲打玻璃幕墙,几乎引来了保安。然后那孩子似是硬起心肠,迅速钻入飞机,看不见了。(C)
⒁两分钟后,爸爸的手机响了,孩子关机前发的最后一条短信到了,爸爸念给所有在场的家人听:“虽然前程未卜,但是爸爸妈妈,别忘了这两个月中,我学会了洗衣、做饭、修剪草坪,学会了拆洗被褥和窗帘、摆摊卖书、烘烤西点,并给你们理了最难看的头发,我将凭借我在集训课上学到的去应对所有的困境。请发笑脸给我,我只需要鼓励。”
⒂我目睹为她送行的亲人都掏出手机发笑脸给她,在她独自走向异国他乡之前。精神上的断乳是如此困难,就如同心上用血肉做的绳索被生生拽断,但这一天终将到来,到了那一刻,请不要哭着走,一定要笑着走。
( 选自《读者》2014年第8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的主要内容。
2.第1节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认真揣摩文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分别用一个词语准确揭示女儿的心理变化。
(2)C句中的“钻”用得很贴切,试品味其妙处。
4.文中7—11节是父母之间一段“诙谐”的对话,有人认为与凝重的送别气氛不符,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5.请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节划线句的理解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