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天道酬诚 顾伯冲: “诚实的人永远不会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天道酬诚

顾伯冲:

“诚实的人永远不会吃亏”、“诚实是待人处世的法宝”,这些箴言警句我们耳熟能详。可是,时下有些人并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这么做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讲诚信、造假贩假的现象,如假酒、假种子、假职称、假新闻、假文凭等等,令人防不胜防。这些尽管不是主流,但对社会风气的危害很大。由此,有些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年头,诚实人做不得”、“诚实人没好报、总吃亏”。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在人、老实人真的没有好报吗?其实未必,“天道”还是“酬诚”,付出的真诚一定会有回报的。

天道酬诚,是“天道”使然。《礼记》中讲:“德者,得也。”“德”与“得”不但发音相同,而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德”为“得”之基,“得”是“德”之果。“德”与“得”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可以说是“天道”,即客观规律。有时人们可能会因为讲诚信而被蒙骗、吃亏上当,但从长远看,他所得到的一定会与付出的相称,因为讲诚信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反之,不讲诚信、坑蒙拐骗,虽然可能得逞一时,但终将身败名裂。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诚信和诺言不仅仅是几句话,如果你说了,但是没做到,那它们就是宣告你将失去美好东西的判决书。”

天道酬诚,是“诚”的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投入种子,才会生出根芽;植下树来,才会长出枝叶。同理,对人讲诚信,才会收获他人的诚信与回报。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农夫不小心把斧头掉进了河里,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路过此处,帮他打捞出一把金斧头,农夫摇头说:“这不是我的斧头。”财神继续打捞,一会儿又捞出一把银斧头,农夫又摇了摇头。最后,财神打捞出一把铁斧头,农夫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斧头。”财神觉得这个农夫很诚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并送给了他。一个很贪心的人闻知后也模仿这个农夫,并一口咬定金斧头是他掉的,结果连自己的铁斧头也失去了。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天道酬诚,是人心所向。诚实之人,人皆敬之。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诚”吃了些亏,有些人因“诈”得了些利,但人们心里有杆秤,希望诚实守信成为社会的“显规则”。君不见:每当社会或个体遇到天灾之时,无数颗真诚的心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展现出人性之美;每当出现影响较大的人祸之际,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体总是迅速地扬善抨恶、褒优贬劣,展示了正义的力量。因而,天道酬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的。

江河奔腾,泥沙俱下。当前的“诚信危机”对社会价值观形成了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都对讲诚信者怀有崇敬之意、效法之心,诚信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风尚,社会就一定能更加诚信起来。这需要我们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襟与眼光,需要我们坚守“天道酬诚”这个人间正道。

(201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3.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请你根据自身的积累,再列举一则“天道酬诚”事实论据。(4分)

 

1.“天道”还是“酬诚”,付出的真诚一定会有回报的。或:天道酬诚。 2.不能去掉。“绝大多数”表明“希望诚实的人能得到好的回报”还有极少数人不认同,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正反对比论证。 证明了“天道酬诚,是‘天道’使然”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4.示例: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一般是题目或者隐藏在文中,运用一个示例后,引出论点,本文题目就是论点。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议论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周密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议论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划线句,写了诚信眼前的汇报,和长远的汇报,这是正反对比论证。其作用就是突出强调“诚信”的必要性。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能够证明“诚信”走向成功的事例即可。“红军”诚信,赢得民心。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愚公移山

《列子》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曾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约取而实得 

张尔岐

叶奕绳尝言:吾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摘录之,录讫则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掩卷闲步,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泛泛而读略得印象者,稍经时日,便腹中空空,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务期一定要达到):藏书的器具:简要,精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吾与汝毕力平(2)一反焉(3)则朗诵十余遍(4)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九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再读有所录/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C.一字不/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D.帝感其/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

4.填空和简答。(16分)

(1)甲文第一段运用什么手法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有何用意?(2分)

(2)乙文“约取”的具体表现为     ,“实得” 的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3)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共同启示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6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体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联中“莫笑”和“足”的表达效果。(2分)

2.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所展现的画面。(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7分)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景山中学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方案设计】本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2分)

活动一:班主任、辅导员开展“每月一访”活动。

活动二:开展“手拉手”同学结对、师生结对互助活动。

活动三:             

活动四:             

2.【图片探究】阅读下面两幅关于留守儿童的图片,写出你从中探究出的结论。(2分)

满分5 manfen5.com

3.【口语交际】远在广州工作的父母担心吴玥的安全,要求她每天放学及时回家,不要外出。吴玥觉得生活很枯燥、单调,听说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非常想去参加。于是,她给爸爸打电话说:“              ”爸爸说:“好的,你去吧!”(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1.请你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名。(2分)

汤姆悲痛地回到家里,当夜做了很多恶梦。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在法院外面转来转去,心里有种无法克制的冲动,想闯进去,可他还是强迫自己留在外面。    也有同样的经历。他们故意相互回避着。他们时常从那里走开,可是又都被这件惨案吸引回来。每当有旁听的人从法庭出来,汤姆就侧着耳朵细听,但听到的消息都令人忧心忡忡——法网越来越无情地罩向可怜的莫夫·波特身上。第二天快结束的时候,镇上传言,    的证据确凿无疑,陪审团如何裁决此案是明摆着的了。

2.请你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的故事情节,100字左右。(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横线处句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顺序为:      (只写序号)(3分)

如果说人是最聪明的动物,那兰花一定是最聪明的植物了。             

①兰花不愿意给传粉者提供这份好处,于是它们煞费苦心另辟蹊径。②因此,很多虫媒植物为了雇佣传粉者制造了大量的花蜜和花粉,付出了很大的传粉代价,花粉大部分都进了传粉者的肚皮。③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也就是说需要动物传粉者将一朵花的花粉传递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才能结实。④可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传粉者当然不愿意无偿为植物传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