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过分地彷徨,可能会坐失良机,让机会从面前溜走,造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感叹。
②除此之外,就是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意见,他人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处境,无法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③人生在世有很多的时候需要选择,但是选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去何从常常会让我们犹豫不决。
④所以选择既要把握好时机,又要仔细慎重。
⑤过分草率的决定,可能会给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产生悔不当初的愧疚。
A. ③①⑤④② B. ③⑤①②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①④③⑤②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在刚揭晓的“中国好人榜”中,盐城市响水县村民汪凤玲当选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的光荣称号。
B. 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因地制宜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C. 由于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使“反恐安全”高居网民最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首位。
D. 即使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因此决不存在中国威胁论。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7分)
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和霭可亲, 诲人不倦。他在课堂上运筹惟幄,点石成金:有时如风起云涌,气势磅bó; ;有时如春和景明,烟波浩淼,让人感觉mèi力无穷……就这样,师生在谈笑风生中结下深厚友谊。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磅bó 浩淼 mèi力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请仿照前后句式,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1分)
4.解释加点的成语“谈笑风生”: (1分)
名句默写。(10分)
(1)从善如登, 。(《国语》)
(2) ,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3)晨兴理荒秽, 。(作者 《归园田居》)
(4) ,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5)一水护田将绿绕,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晏殊《浣溪沙》中“ , ”的诗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成为伤春惜时、感慨抒怀的名句。
(7)马航MH370班机失联后,人们牵挂乘客安危的愁苦心情与日俱增。请写出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表现“愁苦”之情的诗句:
, 。
写作(60分)
23.请以“ 的心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作文。要求:(1)将文题补充完整后再写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4)书写要工整,不出现错别字和病句,否则将被扣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8分)
伺母日记三则
余秋雨
甲、2012年11月18日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请假。对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我这门课,没法调。”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但没有。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妈妈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作为子女,千万不要对老人作最后的情感索取。
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的最后话语。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就咧嘴大笑。笑完,彻底屏蔽。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米粉粒子,妈妈儿时吃过。在生命的终点,她只以第一食品和最后食品来概括一生,然后大笑。这便是禅。
乙、2012年11月20日
妈妈好些天已经不能进食,用“鼻饲”的方式维持生命。我妻子定时用棉花签蘸清水湿润她的嘴唇。从她小小的嘴,我想起,她一辈子最大的事业,就是在一个个极端困难的灾难中,竭力让全家那么多嘴,还有一点点东西吞咽。这个事业,极为悲壮。
1962年经济稍微恢复,我还因饥饿浮肿着,有一天妈妈要我中午放学后到江宁路一家极小的面店去。那儿开始有不凭粮票的汤面供应,一人只能买一碗,8分钱,浮着数得出的几根面条,但是,排队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队伍长到半里路。我放学后到那里,妈妈已经端着一碗汤面站在那里等我。
妈妈的右手在输液,我一次次摸着,还是温热的。“文革”中,我爸爸被关押,叔叔被害死,全家顿失经济来源,我还在学校受造反派批判,已经没钱吃饭。那天妈妈来了,叫着我的小名,就用这只右手握着我的手,我立即感觉到,中间夹着一张纸币。一看,两元钱。
很快,我通过侦查,实地看到了这钱的来源。妈妈与其他几位阿姨,到一家小工厂用水冲洗一叠叠铁皮。她们都赤着脚,衣裤早已被水柱喷湿,那时天气已冷,而那铁皮又很锋利。洗一天,才几毛钱。上次她塞在我手里的,是她几天的劳动报酬。想到这里,我又用手,伸到病床里,摸着了妈妈的脚。
丙、2012年11月22日
蔡医生询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的结果能让意识恢复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二个星期。”妻子说,要与我讨论,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我的意见就是妈妈自己的意见,这是身上的遗传在发言。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她宁肯少活多少年,哪里在乎一、二星期?
我看一个人是否体面,标准有几十项,其中有三项与生命的句号有关:一、有没有可能拒绝“残忍抢救”?二、有没有可能在被追悼时只穿平日喜欢的那套服装,而不是统一的“寿衣”?三、有没有可能在生前就拒绝在墓碑上刻写官职?
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加持。我妈妈也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了,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选自《党建》2013、1)
1.日记甲中,两个“这门课”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2.日记乙中,作者回忆了哪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3.日记丙中,母亲一生“太要求体面了”,其中的“体面”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4.自选一个角度,说说这几则日记读来令人深深地感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