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守口与守心
村姑
①在东晋人物中,我最早知道书圣王羲之。
②近读《世说新语》,我却惊异地发现,王羲之有时背后议人,说话刻薄。这不仅影响了他的清誉,甚至搭上了他的性命。
③书中记载,王羲之与王敬仁、许玄度关系很好,两人死后,王羲之却在公众场合对他们评价很低。他的下属孔岩说:“你以前和王、许交往,有情有义,但他们去世之后,你对他们的友情没有始终如一,这是我所不取的。”可见,即使在个性张扬、崇尚清谈的魏晋,随意贬损他人,也是有失修养的行为。
④文中还详细记载王羲之与王述的矛盾。王羲之轻狂、骨鲠(喻刚直),是文人雅士,王述率真、急躁,是清官能吏。少时二人齐名,王述晚年声誉日隆,王羲之心中不满,时时诋毁他,因此二人失和。后来王述做了王羲之的上司,王羲之只有“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⑤贬人之言,覆水难收。一代书圣,高标独立,竟在小节上跌了大跟头,不能不令人叹惜。群居不非议他人,实为处世之道。
⑥朋友相聚,难免兴高话长。交流的目的是相互切磋,提高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贬低他人,搬弄是非,甚至无中生有,飞短流长,此种行为乡妇尚知不可,何况读书人!心中有何物,眼中就会有何物,一个人所言之事正是他内心的映射。古语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群居之谈,是衡量一个人修养最直观的标尺。
⑦有位朋友的座右铭是“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他解释说,群居守口,就是不言是非,不传绯闻,不言人恶,见贤思齐;独居守心,就是禁嫉妒之心、轻狂之心,养宽容之心、自省之心。心是根,言是叶,根深才能叶润。能在群居时守口,源于一颗有修养的心。
⑧怎样才能群居守口呢?有位禅师认为说话必过三面筛子,第一面:这话是真的吗?第二面:这话是善的吗?第三面:这话是必须说的吗?我想还有一面:你愿意让当事人听到吗?因为你非议别人的话很可能会传到对方耳朵里。常在心里带上这些筛子,就不会有无聊的话出口,从而伤人伤己。
⑨王羲之有瑕疵,但书圣还是书圣,因为瑕不掩瑜。假如平庸如我辈,不能立德立言立功,又无传世之作,再不守口修身,将有何面目对人?
⑩读《世说新语》,想前人得失,群居当守口,实是人生重要一课。
(选自《杂文月刊》2013年第3期)
1.认真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文章开篇讲述了有关王羲之的两个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说话前需要有哪些考虑?(4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
1.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饮少辄醉 ③欧阳修谪滁州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B.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若役
C.既老而衰且病/久已病矣 D.而尝置酒一壶/而不知人之乐
3.翻译。(4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 ②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4.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2分)
“醉翁”:
“六一居士”:
5.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4分)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5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刘禹锡 元 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两首诗都提到的“乐天”是谁?乙诗所描绘的情景可用甲诗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
2.元稹、刘禹锡与“乐天”友情极深,他们都曾受到权贵打击,被迫离京。结合甲乙两诗,分析元稹与刘禹锡在面对挫折时有什么不同的人生态度。(3分)
综合实践。(7分)
为推进文化建设,我校从2012年开始,每年四月集中开展“书香溢我校”读书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你所在的班级同时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
1.【续写标语】为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活动,班长负责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他根据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拟出了标语的前半句,请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1分)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感到一时的快乐,我们常常会心一笑;而经常性地读书则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标语:读好书一时快乐, 。
2.【设计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2分)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行“书香溢我校”读书知识竞赛
活动三:
活动四:
3.【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
, ;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4.【探究材料】怎样读书才更有效?请联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世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瞧瞧,连兴趣也谈不上,更不用说癖好。
探究结果: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是鲁迅内心黑暗情感的记忆。绍兴的名医陈莲河所开药引竟然是_______,揭示了这些人________________的实质,反映了旧中国的科学、医术的落后和平民的愚昧无知,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3分)
四大名著中许多人物与“扇子”的“不解之缘” (3分)(每横线1分)
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摇的鹅毛扇,是智慧的象征。
②《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病恹恹的,精巧的团扇很符合人物的性格。
③《水浒传》里喜欢光着膀子摇蒲扇的是李逵和______(人名或绰号),前者是劲大没文化的莽汉,后者是哄着苍蝇脑满肠肥的屠夫。
④《西游记》中有两把芭蕉扇,一柄至阳,一柄至阴。_______(人名)的扇子至阳,是用来生火的,被金银二童盗来做法宝; ____ ____ 的扇子至阴,三两下就灭了火焰山上残余的三昧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