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2分)
A.中国银监会称,随着楼市和股市的持续低迷,投机性房产的风险也与日俱增。
B.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对今后党的建设和改进作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C.在今年的中考复习研讨会上,张老师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了真知灼见的意见。
D.即使故宫博物院里人防、物防、技防甚至犬防全都密布到位,但如果缺失了心防,恐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百密一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青春;有一段人生最美丽,那就是青春; A 。请不要说青春已疲惫,也许你的huàn想曾被现实无情的毁灭,也许你的追求毫无结果,但你应该相信,没有寒风的洗理,哪来万紫千红的春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有累累硕果?青春是一首不悔的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huàn想 硕果
(2)找出画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将它改正: 字改为 。(1分)
(3)根据语境,在文中A处仿写一个句子。(2分)
名句默写填空。(10分)
(1) ,则无败事。(《老子》)
(2)水光潋滟晴方好,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游山西村》)
(4)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6)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 , 。”
(8)“雁”与“燕”这两种意象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雁”一般与思乡有关,如 。而“燕”一般则与报春有关,如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沉醉是一种难得的情怀,那种沉迷与陶醉,那些场景和故事,往往铭刻在记忆里:沉醉于音乐,沉醉于书法,沉醉于阅读,沉醉于风景……沉醉于各种艺术或文艺活动带给人的真、善、美中,心灵就会优雅而充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沉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月 光
①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②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
③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我的心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④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蹬上皮鞋,妻问我何去,我无法对她说。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飘浮迷漫。霓虹灯在辨认着各色人脸,彩色探照灯,把商业大楼照得通体辉煌。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去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⑤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⑥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他们的诗句让我迷醉、颤抖。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在村边此起彼伏。它们在疯长着,使这些月光更亮,更有力。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着的涧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土地;它照在村舍上,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失落。
⑦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够长出更为繁茂的月光。只是现代人已没有这种心境,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⑧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选自《大地无语》,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生活中的“月光”,开头为什么要从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月光”写起?(4分)
2.作者深情地描写“我童年的月光”,有何用意? (6分)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我的心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
4.结合全文进行探究,作者为什么说“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 (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戏说“对手”
郭军平
①人皆以有对手为忧,而我以有对手为喜;人皆以无对手为喜,而我以无对手为忧。人没有对手,就如鹿群里没有了狼,鹿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
②狼的存在增加了鹿群的危机意识,鹿群反而健步如飞,奔跑速度不减,生命活力不衰;而没有了狼,鹿群悠游自在,放松了警惕,减缓了奔跑的速度,体重肥胖,活力衰退,于是数量大大减少。对于鹿群来说,有对手应该是福,无对手应该是祸。
③对于人而言,其实道理一样,没有狼一样的对手,人也会像鹿群一样,生命活力大大衰减,危机渐渐迫近。李白有一首诗讽咏到“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这首诗就尖锐地指出了越王勾践打败对手以后,逐渐丧失警惕,最后也同样落得和吴王一样下场的悲剧。想那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强敌林立,虎视眈眈,他哪里敢放松警惕!为了发愤图强,他只好和过着比普通百姓还艰苦的生活,卧柴薪,尝苦胆。正是强大的对手,使得勾践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在二十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实就是对于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④道家讲,相反者相成也,阳盛者阴以抑之,阴盛者阳以提之。阴和阳,本身就是一组矛盾,然而正是因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才有了矛盾双方的互生,倘若无阴,也就不会有阳;同样,倘若无阳,阴也就不会存在了。阴和阳的存在,恰如两个狭路相逢的对手一样,任何一方的消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灭亡。因此,有对手是福,无对手是祸。
⑤既然如此,那么在生活中,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不妨找来几个对手,磨练磨练自己,以防止自己也像那些失去了狼的鹿群一样,渐渐地衰落了下去。这样看来,对于对手,我们也要学会欣赏,欣赏对手的才华,欣赏对手的能力,假如我们的对手才华越好,能力越强,岂不是正是一步步提高历练自己的机会。
⑥记得三国中周瑜曾经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可是,在遇上诸葛亮这样高明的对手时,他何尝不是心中佩服,绞尽脑汁使用计谋,即使在遇到挫败时,他也会感慨的说:“既生瑜,何生亮?”国共内战时,蒋介石何尝不是对对手毛泽东的才华欣赏有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蒋介石更是给部队将官人手一册,作为学习的教材。欣赏对手是不断的学习和历练,也是自己不断超越的必要激励。
⑦拥有对手的人生应该是精彩的,而没有对手的人生也许就是灰暗的。庞涓和孙膑,刘邦和项羽,鲁迅和他的敌手们,设若去掉了任何一方,也许他们的生命的光彩就要打折。
⑧没有对手,人生是多么暗淡;而有了对手,人生就有了精彩的可能。拥有对手,不是祸而是福。无论怎样的风雨也不会让你的宝剑生锈、腐烂,因为,在它的身边,时时有一块磨砺它的磨刀石。 (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2.文章第第③段列举越王勾践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3.文章第⑦段加点的“也许”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4.联系全文来看,第⑧段加点的“宝剑”和“磨刀石”各指什么?(4分)
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手,并说出理由。(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