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风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

请以“风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参考例文 风采 站在时光的河岸,细数成长的感伤,那一片碧草茵茵的田园,有多少梦在露水中绽放!令我忍不住拿起笔来描绘出少年风采:成长的感悟,年少的青涩感情,青春年少的萌动,色彩缤纷的青春梦想,阳光下淡淡的惆怅和透明的忧伤…… 少年的事有过浪漫、唯美、时尚、细腻的绘本甚至涂鸦都是最美好的。所以我的少年梦想,我做主!我的青春就应该我自己做主,热爱自己的热爱,快乐自己的快乐,听从自己的内心。“我的少年时代,我的青春起点,我要大声的向青春宣言—— 当我笑时,我拥有整个世界;当我哭时,世界只有我。 我是水瓶座,据说水瓶座的爱自由。没错,我喜欢自由。喜欢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莫名其妙的画;我喜欢光脚穿拖鞋在街上晃悠;我喜欢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塞上耳机听《酸酸甜甜就是我》唱到:“耳朵里塞着小喇叭, 躲在被窝里看漫画, 虽然我还在象牙塔, 我多么想一夜长大, 亲爱的爸爸妈妈, 别叫我小傻瓜,虽然我很听话, 不代表我没有想法, 喜欢酸的甜这就是真的我, 每一天对于我都非常新鲜, 我调皮的味觉,有最独特的区别,我喜欢酸的甜这就是真的我,青春期的我有一点点自恋,大人们的世界,等待着我去冒险,哈———快长大快快长大,对这个世界say hi!,我要我自我就像我的自我。人群之中我有最最的独特,唱我自己的歌,要唱出我的心得,我要我自我最爱我的自我,笑过哭过我全部都记得,想总会有效果梦想就是种快乐……” 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渴望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我希望我的思绪能无边无际的“闯荡”,我期待我的身体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这才应该是我的少年,我的青春! 可现在的孩子都很可怜,我们生长在一个竞争力强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学习不断更新的知识。现在的我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失去了自我,不可能去做自己喜欢、向往的事,我们无奈,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窗外的天空灰灰的,就犹如我的心一样,空虚孤独,我的青春,我的快乐,都被一本书代替了,不要这样!我要找回我的青春与快乐! 于是,我乘上了希望之船,开始了我的寻梦旅程。在其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可能还会有很多困难和艰辛,但是我不怕,我要勇敢地面对它,把它克服,坚持下去,永不言弃。我的青春就要这样,它要充满梦想,它要朝气蓬勃,它要魅力四射,它要热情如火…… 回首少年时光,或明或暗的少年足迹,记录了少年真我的风采,岁月如歌,青春如画,我青春我做主,少年风采要用青春的激情去点燃,搏的少年青春最浪漫精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必须以“风采”为题。要想写好这道题,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审题求严,理解“风采”。“风采”是一个名词性短语,题眼是“风采”。所谓“风采”,指的是“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本题侧重指后者,因此考生应从精神层面来展现自己的动人风采。而“少年”二字,既可以写个体的少年,也可以写群体的少年。“少年风采”就是要求考生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写一写自我的成长及其过程中所焕发出的光彩。只要你扣住“风采”二字,写“少年”在这个时段所发生的故事和思想变化,就不会走题。 其二,选材求新,凸显“风采”。这道题取材范围很宽。提示语“个人有个人的风采,群体也有群体的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一句,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只要是生命历程中的精彩点都可以选用。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励志的角度选材,写自己在学校、社会生活中,由于某种品质的激励,努力奋斗赢得胜利,实现自身价值的经历;也可以从情感的角度选材,写亲人的关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让自己有了别样的风采;还可以写自己在他人的鼓舞下获得了某一方面的成长的经历。总之,要选择独特新颖的材料,写出自己独有的真切感受。 其三,立意求深,强化“风采”。这道题的立意角度也是多向的。考生可以从“品质”的角度切入,写自己自信、宽容、乐观、善良、无私、诚实、守信等美好品质,叙写自己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过程,展示出自己是一个有着拼搏、奋斗精神的英气少年。也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写友情、师生情、陌生人之间的真情,体现出自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或叙写亲人、朋友、老师、陌生人用爱影响自己、温暖自己、感动自己,使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的故事,由此突出这些美好情感的重要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必须把落脚点放在个人价值的体现上。 其四,结构求巧,表现“风采”。构思时,可以运用“镜头剪接法”,或纵向排列组合,即以时间为序展开镜头,用“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来叙写,也可以用简明醒目的小标题,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或横向排列组合,即所选取的“镜头”彼此间是并列关系,可以不分时间先后来展开;或采用段落排比、小段剪辑、反复穿插、散点铺排等形式来构思,对材料进行巧妙组接。在写法上,可将倒叙与插叙结合,也可运用欲扬先抑法,还可运用细节描写法,抓住“风采”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描写,这样既能使形象栩栩如生,又能深刻地反映出“风采”。 其五,语言求活,包装“风采”。写作时,特别要注意语言精美鲜活、出彩出新。语言或清新朴实,或饱含激情,或深沉委婉,或幽默诙谐,或弥漫浓郁的书卷气,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等。只有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包装“风采”,才能让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孙犁的《老家》一文,完成后面的。(20分)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1.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4分)

(1)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2)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2.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8分)

(1)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4分)

(2)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4分)

3.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说说文章第⑻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老家”在文章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故乡的景与人,二是旧屋,三是与家人相关的生活。这些在孙犁的眼中和心中都没有什么变化。

B.“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C.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孙犁的乡愁带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甚至散发着生活的苦味。初中教材中余光中的乡愁也有一样的味道,他和孙犁一样并没有把对家乡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只是写现实的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后面的。(10分)

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第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3.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运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4分)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查看答案

阅读《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①早晨排队买油条,有人提出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为什么要把两根面黏在一块儿下油炸?问师傅,得到的答案令我吃惊:之所以两根贴一块炸,是因为单根炸的话油条膨胀不起来!

②食品科学硕士玉子桑科普:油温较高时,面接触油的表面会迅速定型阻止膨胀,而两根油条中间柔软未定型的接触面可以不断向外膨胀变大,故两根面并在一起膨胀效果会更好。油温较低时,单根油条也能在外层变硬前充分膨胀。

③网友搬出《宋史》典故:南宋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

④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赖喜美对媒体表示,油条之所以能膨胀,原因是面块里添加的膨大剂会在油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瞬间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气,让面块在短短几秒内膨胀起来,最后定型。虽然氨气气味会让人不适,但是由于氨气溶于水,油条中氨气的成分相对较少。而当气体生成时,面块的膨胀靠的是其中的面筋所具有的弹性与延展性。面筋是面粉里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制作油条尤其需要延展性强的面粉,因为在油条下锅前还需要将其拉长,以增加受热面积。

⑤赖喜美表示,当面块下锅后,其表层会在几秒内被热油炸熟,迅速固定成型,以至于限制了膨胀能力,使得单根油条炸出来的口感不松脆,形状也不好看。因此,做油条时,应该以两片面块相叠,中间压一下让面块黏合。当油条膨胀时,黏合处因较厚所以传热较慢,即使表层已经炸熟,结合处仍处于柔软状态,同时膨大剂仍在不断释放气体,面块还是可以继续膨胀,使得整个油条变得越来越蓬松。

⑥此外,油条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小心。她说,在下锅前拉长面块时,若不小心压到面块的边缘,便会影响油条最终的膨胀效果。而油炸过程中,厨师还需要不停地翻动油条,才能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1.文章第①段以生活中的场景开篇,有哪些好处?(2分)

2.阅读第小节完成空格,体现油条形成的过程。(2分)

 

 

 

3.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并简述理由。(2分)

A.油温较高时,单根油条膨胀效果没有两根并在一起膨胀效果好。

B.《宋史》典故是为了科学说明油条两根贴一块炸是历史原因造成,并告诉我们油条的别称。

C.制作油条的面粉延展性越强,增加受热面积可能性越大,膨胀可能性也越大。

D油炸过程中,厨师不停地翻动油条,是为了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4.从品语言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做解答。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14分)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①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②宰:主持割肉的人。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诸侯叛秦(          )   ②平去(          )

使使归项王(         )④愈幸平(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2分)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2分)

5.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的《莲》一诗,回答问题。(6分)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

【注释】①抵:至,到。②泛,浮行。③旋:不久,随即。④风味:美好的口味。

1.下列与本诗描写的对象不相同的是(    )

A.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B.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州。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D.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2.试分析“旋” 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3.简要赏析“露为风味月为香”这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