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①早晨排队买油条...

阅读《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①早晨排队买油条,有人提出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为什么要把两根面黏在一块儿下油炸?问师傅,得到的答案令我吃惊:之所以两根贴一块炸,是因为单根炸的话油条膨胀不起来!

②食品科学硕士玉子桑科普:油温较高时,面接触油的表面会迅速定型阻止膨胀,而两根油条中间柔软未定型的接触面可以不断向外膨胀变大,故两根面并在一起膨胀效果会更好。油温较低时,单根油条也能在外层变硬前充分膨胀。

③网友搬出《宋史》典故:南宋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父子。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之为“油炸桧”。

④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赖喜美对媒体表示,油条之所以能膨胀,原因是面块里添加的膨大剂会在油炸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瞬间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气,让面块在短短几秒内膨胀起来,最后定型。虽然氨气气味会让人不适,但是由于氨气溶于水,油条中氨气的成分相对较少。而当气体生成时,面块的膨胀靠的是其中的面筋所具有的弹性与延展性。面筋是面粉里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制作油条尤其需要延展性强的面粉,因为在油条下锅前还需要将其拉长,以增加受热面积。

⑤赖喜美表示,当面块下锅后,其表层会在几秒内被热油炸熟,迅速固定成型,以至于限制了膨胀能力,使得单根油条炸出来的口感不松脆,形状也不好看。因此,做油条时,应该以两片面块相叠,中间压一下让面块黏合。当油条膨胀时,黏合处因较厚所以传热较慢,即使表层已经炸熟,结合处仍处于柔软状态,同时膨大剂仍在不断释放气体,面块还是可以继续膨胀,使得整个油条变得越来越蓬松。

⑥此外,油条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小心。她说,在下锅前拉长面块时,若不小心压到面块的边缘,便会影响油条最终的膨胀效果。而油炸过程中,厨师还需要不停地翻动油条,才能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1.文章第①段以生活中的场景开篇,有哪些好处?(2分)

2.阅读第小节完成空格,体现油条形成的过程。(2分)

 

 

 

3.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并简述理由。(2分)

A.油温较高时,单根油条膨胀效果没有两根并在一起膨胀效果好。

B.《宋史》典故是为了科学说明油条两根贴一块炸是历史原因造成,并告诉我们油条的别称。

C.制作油条的面粉延展性越强,增加受热面积可能性越大,膨胀可能性也越大。

D油炸过程中,厨师不停地翻动油条,是为了使面块受热均匀,以保证外形好看。  

4.从品语言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并做解答。4分)

 

1.引出说明话题;增强兴趣,吸引读者阅读 2.氨气 膨胀 3.B错误。(2分)《宋史》材料是丰富说明内容,增强行文的趣味,引出下面科学的论断,并不能科学解释油条两根一起炸的原因(2分) 4.提问从说明文语言角度(2分);解答(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开头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有交代故事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渲染某种气氛,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文章第①段以生活中的场景开篇的好处是引出说明话题;增强兴趣,吸引读者阅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段落的中心句、关键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所以从文章的第四段的内容,可以知道油条的形成过程为面块、膨大剂、然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膨胀、定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型,我们首先要找出句子在文中的具体位置,然后再根据该句的上下文、文章的主旨等去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所以有误的一个选项是B。因为《宋史》材料是丰富说明内容,增强行文的趣味,引出下面科学的论断,并不能科学解释油条两根一起炸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设计一个问题,品位语言,做这类题型,我们首先要设计一个问题,然后再去赏析句子。面对这种题目,要先把句子的意思先解释一下,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如果删去又会如何。结尾还要加上说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才能确保不丢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14分)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里①中社,平为宰②,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及诸侯叛秦,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脩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注:①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②宰:主持割肉的人。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诸侯叛秦(          )   ②平去(          )

使使归项王(         )④愈幸平(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

A.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B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C.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2分)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2分)

5.根据这段文字,探究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2分)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的《莲》一诗,回答问题。(6分)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

【注释】①抵:至,到。②泛,浮行。③旋:不久,随即。④风味:美好的口味。

1.下列与本诗描写的对象不相同的是(    )

A.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B.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州。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D.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2.试分析“旋” 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3.简要赏析“露为风味月为香”这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围绕“治理环境污染,共创文明城市”这一专题,你班开展了“网上读写”活动。

(1)【图文转换】活动中,小王收集了一幅漫画作品(见上图二),请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说其含义。(图片中文字依次为“高污染企业、企业利润、环保罚款”)(3分)

(2)【标语拟写】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有关文件意见,我校在校园内全面禁烟。现请你围绕“无烟学校”的主题拟写一则富有人性化的宣传标语,要求在20字以内。(2分)

(3)【口语交际】有一天,你在小区内看见一位阿姨正准备将垃圾就近倒在路边时,你拦住这位阿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姨听后微微一笑,将垃圾送到了远处的垃圾箱中。(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这是_________到修路工地视察时说的。“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当上了委员或委员一类的首长呢?”这是__________对保尔说的。(2分)

(2)阅读下图一,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                                图二

①图一中杀虎的梁山好汉是          。细心的你应该已发现,该图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请指出。(2分)

②请联系作品中的另一个典型情节,说出这位好汉的性格特征。(2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1)        ,鲜克有终。

(2)为山九仞,       

(3)           ,三军过后尽开颜。

(4)              ,乞人不屑也。

(5)古代诗词中,很多诗句都体现了关怀民生、心忧天下的崇高情怀。白居易在《观刈麦》中以“                    ”揭示了繁重的赋税给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                    ”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