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4分) 故乡的眼睛 李光彪 ①每次回到故乡,一阵狗吠声过后,老家的院门“吱呀...

(14分)

故乡的眼睛

李光彪

①每次回到故乡,一阵狗吠声过后,老家的院门“吱呀”一声被打开。开门的人不是大哥,就是大嫂。有时,大哥、大嫂下田上山干活去了,门没上锁,我随手推开,便可见到患有中风多年,手脚不灵便,拄着拐杖,摇摇晃晃前来迎接我的母亲。

②老家的那扇院门为两页、双合门,用厚实的方木板做成。只要人在家,门就像苏醒的母亲,睁着眼睛。家里无人,门合上,多像闭目养神的母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门如老去的母亲,夜以继日看守着那院老屋,那个老家。

③在父老乡亲眼里,母亲是村里第一个领取国家高龄补贴的老人,我是那个小村庄“爬”得最高的人。按乡亲们的话说,我是村里的一朵鸡枞(蘑菇),母亲是山村的一棵常青古树。村里人都说我家坐场好、地脉旺,那扇门的向口(方向)最好。

④老家的人自古以来,不论谁家起房盖屋,上梁竖柱,安门立户,都要请风水先生瞧地盘,择个黄道吉日,张灯结彩,燃放鞭炮,摆开宴席,请客热闹一番。家运不顺的人家,也会请来风水先生,调整门向,重新安门,祈求平安。

⑤我童年的快乐与忧伤,也与老家那扇门有关。家里来了客人,灶房里就会飘出香味来,无比高兴的我,勤快地帮母亲拿筷、摆碗、端菜。慌乱中,常被门槛绊得跌跌撞撞,差点鸡飞蛋打。也有时,人多,母亲不让我上桌,舀一碗饭菜,多加块肉,打发我到旁边吃。不想走远的我坐在门槛上,一边吃饭,一边听大人喝酒说话。一会儿又跑到饭桌前,肚饱眼不饱,以添饭加莱为由,向母亲多要块肉吃。农忙时节,大人总是很晚才回家。我个子矮,够不着藏在高高门楣上的钥匙,打不开门,只好坐在门槛上,等啊等!等到家人回来时,饥饿的我已经口水挂满嘴角,昏昏打瞌睡了。

⑥儿时的我喜欢打陀螺,经常不熟练地挥着柴刀在门槛上砍陀螺。一个陀螺砍成,门槛已被我砍得伤痕累累。因此,心疼门槛的母亲最反对我打陀螺。认为我打陀螺不仅常拿母亲的鞋线、布条,还砍坏了门槛,误了拾粪的时间,是不务正业的事。可年幼无知的我,总会背着母亲,悄悄跑出家门,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打陀螺。有时,我们一群娃娃玩“躲猫猫”,经常有人躲在门后面。尽管鞋露在外面,近在眼前,找的人粗心大意,也要好一阵才能找到,扎实绕眼。

⑦开财门是我最喜欢的事。每年大年初一黎明前,公鸡刚叫过头遍,全家人还沉睡在除夕的睡梦中,我就迫不及待起床,边打开堂屋门,边背书一样大声朗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滚给我家满堂屋。”刹那间,几枚镍币就会从天而降,滚落在门槛下。一一捡进衣袋,便成了我多得的压岁钱。后来,姐姐才告诉我,那些镍币是母亲赴除夕之夜全家人熟睡时,悄悄放在门头上的。

⑧门槛不仅是我常坐的板凳,也是小猪、小鸡、小狗回家的彼岸。刮风了,下雨了,小猪、小鸡、小狗就会簇拥着越过门槛,往院里窜。若门关着,就会各自找个位置,横七竖八拥堵在门槛旁。尤其是蹲在门槛上的鸡群,就像玩“讨小狗”游戏的我们,吵吵嚷嚷。见母亲回来,又像群幼儿园的孩子见到老师一样,蜂拥跟着母亲追,直到母亲进门,分别给它们喂食,才各自离开。

⑨天长日久,门槛被踩踏成了“凹腰猪”。按母亲的话说,凹了的门槛漏财,必须更换。可换门槛和安新门一样重要。老家人把树木分为阴木和阳木两种,阴木用作死人做棺材,阳木用作活人做家具。而门槛必须用柿子树、苹果树、梨树之类的果木树来做。为了换门槛,那年秋后,母亲忍痛割爱,砍倒了菜园埂上那棵柿子树。晾晒到腊月,才择了日子,请来木匠,砍、锛、锯、刨,杀鸡烧香,燃放鞭炮,把“凹腰猪”门槛换了。并由童男子的我反复从门槛上面跨过三次之后,才让全家人进出。此刻,新安的门槛、新贴的对联、新挂的红布,整扇门仿佛过年穿上新衣服的我,焕然一新,喜气盈门。

⑩离开家,跨过大山的门槛,进城二十多年,我不仅走南闯北,去过澳门、厦门、天门、荆门、玉门,还登上过北京的天安门。可最令我牵肠挂肚的还是老家的那扇院门。因为,那扇门是故乡的眼睛、家的眼睛、母亲的眼睛,永远望着我回家的那个方向。

1.文章题目“故乡的眼”,为什么文中却一直在写故乡的门?(4分)

2.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可最令我牵肠挂肚的还是老家的那扇院门”?(2分)

 

1.文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故乡的门代表了故乡的风俗,(1分)也见证了我的许多童年往事,(1分)更是母爱亲情的体现,(1分)所以作者把它比作“故乡的眼”。 2.①老家盖房.请风水先生看门向;②来客时,我坐在门槛上吃饭;③农忙时,我坐在门槛上等母亲回家;④我因为砍陀螺而砍伤门槛;⑤我们玩“躲猫猫”,常藏门后;⑥大年初一我开财门;⑦母亲换掉“凹腰猪”门槛。(4分 答满任4点得满分) 3.运用了比喻(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门对家的守候,(1分)表达了我对门的深厚感情,(1分)与下文“那扇门是故乡的眼睛,家的眼睛,母亲的眼睛”相照应;(1分) 4.因为,那扇门是故乡的眼睛,家的眼睛,母亲的眼睛,永远望着我回家的那个方向。(1分)表现我对故乡的思念。(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此处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见证了我的许多童年往事,更是母爱亲情的体现。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故乡的门”这一主线索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这里可提炼出“看门向”“在门槛上吃饭”“坐在门槛上等母亲”“砍伤门槛”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门对家的守候,表达了我对门的深厚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主题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1.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2.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查看答案

(4分)

生物和环境

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②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④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侯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请根据文意分别解释“原生环境问题”中的“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中的“次生”的意思。(2分)

2.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4分)

初晴游沧浪亭

[北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清?(2分)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

 

查看答案

(12分)

姚敬恒先生事略

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之息无甚增益,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生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知者。

【注】①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②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③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下列句中的“之”与“潜斋之殁”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故时有物外趣  B悍吏来吾乡   C何陋有  D辍耕垄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没有著书,知道他的人少,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长跪,愿得改行:          (2)闽督姚公盛之:      

(3)宪使之:                (4)故知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2分)

(2)独见敬恒而许之。(2分)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字表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0年,国务院设立了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此前惊爆陕西渭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重现“江湖”的背景下,此举措既是决策层打赢食品安全“战争”的决心表露,也表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痛下决心,成绩是明显的。比如,“毒饺子事件”发生两年后,日本民众开始重新接受、购买中国食品。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抽检数据以及日本花生协会的反馈表明,一年来,他们在中国花生的进口业务检测中未发现严重质量问题,确实感受到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成效。日本食粮新闻报道认为,“中国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将得到全面提升。”

A陕西渭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重现“江湖”,表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B 国务院设立了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表明决策层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C 日本民众开始重新接受、购买中国食品。一年来,他们在中国花生的进口业务检测中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

D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痛下决心,成绩是显著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