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

(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1.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2.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这里强调的是读者的见识和经验对于阅读的影响。)指读者的见识和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收获就越大。(言之成理即可)(2分) 2.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的观点,更利于读者接受。(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这里强调读者的见识和经验越丰富,阅读的收获就越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4分)

生物和环境

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②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④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侯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请根据文意分别解释“原生环境问题”中的“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中的“次生”的意思。(2分)

2.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4分)

初晴游沧浪亭

[北宋]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阅读上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清?(2分)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

 

查看答案

(12分)

姚敬恒先生事略

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之息无甚增益,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生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知者。

【注】①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②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③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下列句中的“之”与“潜斋之殁”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故时有物外趣  B悍吏来吾乡   C何陋有  D辍耕垄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没有著书,知道他的人少,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长跪,愿得改行:          (2)闽督姚公盛之:      

(3)宪使之:                (4)故知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2分)

(2)独见敬恒而许之。(2分)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字表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0年,国务院设立了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此前惊爆陕西渭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重现“江湖”的背景下,此举措既是决策层打赢食品安全“战争”的决心表露,也表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痛下决心,成绩是明显的。比如,“毒饺子事件”发生两年后,日本民众开始重新接受、购买中国食品。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抽检数据以及日本花生协会的反馈表明,一年来,他们在中国花生的进口业务检测中未发现严重质量问题,确实感受到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成效。日本食粮新闻报道认为,“中国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将得到全面提升。”

A陕西渭南三聚氰胺超标奶粉重现“江湖”,表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B 国务院设立了高规格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表明决策层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C 日本民众开始重新接受、购买中国食品。一年来,他们在中国花生的进口业务检测中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

D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痛下决心,成绩是显著的。

 

查看答案

为下列长单句提炼主干,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A航天飞行取得了胜利。     B成功标志着胜利。

C航天技术取得了胜利。     D“神舟六号”标志着重大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