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注重题目的比喻义,适当运用联想、想象与夸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个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等信息;⑤书写力求正确、规范、美观。

 

例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人们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落叶,根,两者生生相连,永远…… 根,创造了叶,尽管,它们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根与叶的情意,很深,虽平时不能相见,但树干,将它们相连。根,是叶的归宿,当叶在各个停靠点嬉戏,它默默望着,然而,光阴的流转为树又添几分沧桑,叶,也如残烛般的老人,枯萎了容颜,离去……不管离家多远的游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会回家的,不是吗?叶亦是如此,即使它攀得再高,也终回根的怀抱。这,是宿命,千百年来,无人能够改变。 在根旁,叶睡去了,不久,又经历重生,轮回……因根而生,攀上高峰,最后根旁离去,叶的宿命如此。收集能量创造叶,看着叶,默默祝福,终看着叶在身边,此,便是根的悲哀,但毕竟,那一刻,它是幸福的。 记得一个朋友曾告诉我,“我们现在都没有家,只有在最后一刻,我们才拥有它,才能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温暖。”是啊,我们,都是一只小小鸟,想飞远,独自面对。然而,岁月不待人啊!当昔日的繁华落尽,过去,如烟般飘散,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会自嘲一笑:曾经,努力寻找幸福的港湾,却现在才发现,温暖,就在我们身边。   绿叶,根,我们,家……命运的绳索将四者连接在一起,天天相见,却不曾珍惜。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到了彼岸花曼珠沙华,弱水彼岸,无茎无叶,绚烂绯红,火照之路,开放天国,盛开千年,凋落千年,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情意相惜而不为因果世道所困惑,内外因缘却注定双方一死一生……曼珠沙华固然可悲,但若近在咫尺却不懂珍惜,或许这比曼珠沙华更可悲吧…… 游子们啊,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充满温暖,不论你们身在何方,它都会祝福你,默默等待,你的归来。这个地方,便是家…… …… 绿叶对根的情意,亦是我们与家的情意…… 绿叶对根的情意,虽然有身距,但最后都会在一起。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论怎样,总会有爱为丝,彼此联系。因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解析】 试题分析:本作文题首先在“破题”,抓住文题中的“绿叶”和“根”两物的关系,发挥想像,结合歌词的吟咏,赋予两物人格化的形象,比如将“绿叶”理解为“孩子”,“根”理解为“母亲”,“土地”理解为“家庭”,写“报答”“报恩”的话题作文,用生动的语言叙说动人的亲情故事,揭示“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题旨,所要注意的是,重点是“报答”“报恩”,可以以“尽孝”“关爱父母”为中心内容,而不是“父亲爱护孩子”为内容。文题是以物喻人的,所以文中要注意点题,多用比喻修辞的语言,要突出“物”的形象,然后揭示“亲情”的内涵。本题还要以写“乡情”题材的文章,思路与上相同。当然,本文也可以直接写自然景象,以散文的笔调描写自然,歌颂自然,但这是学生不好掌握的写法。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年春节黄金周,无锡惠山古镇接待游客接近70万,创下开放以来的历史之最。游人不仅可以在众多祠堂内参观游玩,一些著名景点还都安排了各种展览和演出。不过,5月7日记者从市物价局确认到,从5月20日起这些免费的文化大餐或许以后享受不到了,部分景点将开始统一售票。票价暂定为中国泥人博物馆:30元/人、次;惠山园(李公祠):10元/人、次;留耕草堂:10元/人、次;杨藕芳祠、顾可久祠、范仲淹祠、周濂溪祠、倪云林祠、陆宣公祠、徐孺子先生祠共7个祠堂合并票价为:30元/人、次;从免费到收费的突然转变,引起市民的热议。有人认为公共资源不应沦为收费工具;有人认为收费有利于重点文物的保护,也有人认为收费会影响人气和生意……

请你就此事发表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⑤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⑥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阳 光    彭学明

①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为阳光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芬芳。阳光,一个本领高强的摘花手,让我们羞愧汗颜。

②阳光看农人们如何把春天浸泡成一方种子,发芽、抽苗,变成风景。等一切都满含春的情意,绿成诗的意象时,阳光站起身子,到夏天去了。

夏天的阳光,像一匹横空出世的火马,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奔突而来,坚硬的蹄声左冲右杀,踏起一路黄尘、青烟。这时的阳光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通红的唇一如炭火,搁在哪儿哪儿都疼,于是女人穿了裙子,让阳光紧抱;男人穿了短裤,让阳光乱拧。《诗经》里留下的男人女人,赤脚穿过雨巷,长发湿漉,疑是戴望舒身边移动的丁香。亲切的阳光与他们并肩行走,隔世的话题越拉越长。阳光和人来到草地,草地的绿不再柔弱而很坚强。阳光和人来到河边,河边的景致不再新鲜而很老陈。夏天的阳光,是水中的阳光,只有水中浸泡时,我们才感到阳光是那样软和、湿润与可爱。那么,就让我们做一回田田的荷叶,永居水乡,翻动棹歌。

④可是秋天要来的,秋色会愈来愈重地挂在我们的窗棂与屋檐。那阳光会依旧照在一把紫砂茶壶上,照在几串沿墙挂着的红辣椒上,依旧会钻进秋天的林子里又唱又跳,把树叶染得红红、黄黄。阳光走到田里,田里的水稻就会成熟。阳光走到地头,地头的庄稼就会吐香。阳光走到树上,树上的果实就会流蜜。即便是土,阳光也会将之踩出芬芳。抚摸千年不改的芳醇,辛苦一世的人们开始唱歌,没有词,没有曲,就是那么灿烂的几吼,就有滋有味,无限情思。小桥流水,红掌清波,柴门紫烟,都如远行的乡人年年奔跑在秋色民歌。那些牛、羊、猪、狗,则永远都是一群活活泼泼的动词,在民歌下走动,民歌下成长。

⑤当我们把秋天收进仓库以后,我们往往来不压给秋天道个好,就不知是谁从遥远的西北派出一夜寒流,让三九隆冬乘坐一地冰霜抵迭民间。阳光,不再是守索的乡人每天早出晚归,而是远行的游子肩扛乡愁,瞽下背影。叉冷又疲的日子,我们围着炭火,却总朗不起一颗心赶走冬天的阴沉,总怀念阳光曾经给予的好日子、好享受。可是阳光,你会回来么?你是否独上高台、一险泪光地打量着我们。

⑥ 阳光来了!阳光穿着布鞋!阳光来到他曾经来过的地方数他熟悉的村庄、熟悉的景致!那几堵院墙还在么?那几排篱笆还在么?那几株柳树还在么?在咧!那叫二爷来我身边坐坐吧,我想听他的二胡!白胡子二爷就拖把二胡在阳光身上坐了,受伤和不受伤的音符在老人和乡间的角角落落走走停停,越走越真。学校的大草坪里,阳光正翻晒着一群看书的孩子和电脑照排的字符,整个草地满门书香。字符们,正排着队,教孩子们认识道路和世界,认识智慧和思想。字符说,这个世界不但充满了善良与美丽,也充满了邪恶与丑陋,那些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沟与角落,往往生长着肮脏与丑恶,把某些人的良心与道德赶得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世俗、势利、缺乏斗志、忘记正义,于是我们多么希望有自然的阳光温暖我们皮肉的同时,更有精神的阳光照耀我们的骨髓。

⑦阳光,我们一生一世的亲戚,我们永远需要与你把酒对歌,握手叙情,永远需要你的恩赐与抚慰。                          

1. 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简要概括文中春、秋两季的阳光各有什么特征。(3分)

3.文章对阳光的称呼在第五、七自然段中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阳光”为题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①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一位80岁的瑞典老人,过去的职业是少管所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心理学家。

②他的诗很有味道,令人吃惊的是他每年只写两三首,隔几年出一本集子,只收录十几首诗。他写得最久的一首诗耗时整整10年,赶上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了。

③如此的推敲、琢磨会导致什么结果?诗是最不能翻译的东西,但他的163首诗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全世界的诗歌发烧友们捧读再三,奉为圭臬。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可谓实至名归。

④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通马悦然说:“我每周要收到20来部从中国寄来的长篇小说,都是一个意思,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去获奖。”不可否认中国人口基数大,作家队伍人丁兴旺(有云:“每一片飘落的树叶都能砸到一位作家”),但每周有20多部长篇寄往瑞典请求获奖,听起来无论如何都像一出闹剧——还有那么多没寄的呢。

⑤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这样描述上班的情形:“这个走了那个来,简直没有空下来的时候。每个人都递上一大摞书稿,然后在我对面坐下,说自己的书如何与众不同、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今年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前三部都已经出版了。’”

⑥其实,一部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必须反映一个重大的问题,不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下的。花一年时间想通这个问题的人已是智力超群,一年想通四个社会问题的人绝对该去制定政策的部门工作,写小说实在是大材小用。

⑦回到获奖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吧。老人常年生活在最普通的公寓里。除了写诗,他还是一位翻译家,热爱地质学与植物学。精通乐理,能弹奏钢琴。他于1990年因脑出血半身瘫痪,口齿不清,但练琴(用左手)仍是每天的必修课。

⑧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价值观:沉着而孜孜不倦——这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却是全人类最敬佩的东西。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2.从全文看,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查看答案

①近来,一些医院却发现,真正能加快病人恢复进程的并非是名医,而是默默无闻的保洁员。他们意识到,那些容易引起院内感染的病菌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对付。

②过去,院内感染的罪魁祸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而目前让医院焦头烂颇的病菌有:万古霉素肠球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以及一组高度耐药、被统称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等。这些顽固的病菌在医院的角落里无处不在。

③有统计称,医院病房内大约10%的软硬表面遭到革兰氏阴性病菌的污染,还有15%遭到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污染。美国的卡佛医学院对30个病房里的病床床单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95%的床单都窝藏着万古霉素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在新床单换上一周之后,又有92%的床单再次被这些病菌污染。

④对付那些常附着在皮肤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医护人员保持手部清洁就能解决问题。但如今的病菌却能够在键盘、床单等无机表面存活,消毒工作也随之越来越难,为此,纽约大学朗格医学中心流行病学菲利普斯曾做了一次尝试,把保洁人员变成了病人护理过程中的关键合作伙伴,以保证那些被接触最多的表面得到彻底消毒。仅半年时间,项目的主要衡量指标——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数量与抗生素的使用量,都答复降低。

1.阅读选文,写出容易引起医院内病人感染的病菌名称。(2分)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