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表达与交流(共6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近日,湖北省襄阳...

表达与交流(共6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近日,湖北省襄阳市人民路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们的作文,让语文老师高华云犯了愁,不知如何评判。作文题为《我的理想》,可大家的理想不再“高大上”,变成了“美食家”“吃货”,有的甚至想当“土豪”。

请对此发表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忧伤的情思,是一种孤独的守侯,是一种精神的牵引……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成长体验,充实了我们的人生。

请你以“成长需要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一律用“XXX”代替。

 

1.小学生想当“美食家”、想当“土豪”的想法其实没什么不妥。但当学生产生这种理想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吃惊,并指责学生不该有这种想法。孰不知,这是当前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虚伪和矫情。只希望以所谓“高大上”的理想将学生培养成不食人间烟火而只为社会做贡献的“神人”,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兴趣发展。这种自欺欺人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无益处。既然学生有这些“现实理想”,教师何不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如何实现这些理想?以这些“现实理想”来激发学生的斗志,而不只是一味地担忧。 2.参考例文 成长需要阅读 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习一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伟大智慧的结合体。”以前我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我们成长需要阅读。 我从呱呱降生开始便与书有着不解之缘:哺育我们的婴儿教育书;父母讲的故事书;哑哑学语的未来是我们的识字书;学龄前的连环画;上学时的课本;课外的各种散文、作文选、科普书、历史书和许多名著。可以说书在我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分外喜欢阅读。尤其爱在傍晚和清晨读书。晨曦初露,斜椅桌边,任窗外黄叶如花,离愁飘挂,我的心却固守着与书的约定。或在傍晚,独坐窗前,听窗外西雨如诗,看书中人生如戏,“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无奈抉择,“卧薪尝胆数十载,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韧毅力,“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绝代风华,无一不让我惊叹!行行文字仿佛片片美丽的音符,奏出一曲曲深邃而悠远的天籁。 日复一日,我就这样在一片书香中体味着作品的精髓,艰深的文字不再是理解的障碍,阅读对于 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记得小时侯,我还不识字,妈妈就耐心的教我背唐诗,茶余饭后,妈妈便教我读《唐诗三百首》 里的唐诗,妈妈说一句我就鹦鹉学舌地模仿一遍…… 上小学前,我已可以独立看一些故事书了。 低年级时候,我识字已经很多了,便迷上了课谱书籍,妈妈就帮我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厚厚的几本,宇宙气象,人类文明,世界地理,这些知识书上都有。每书中的每个问题都说得非常详细,真使人爱不释手。在如饥似渴阅读同时,我家又住进了一位新朋友——《新实际中国少儿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又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一次,老师在《美丽的海底世界》时,让我们自己更具体地介绍海底生物,我回忆起了在《新世 纪中国少儿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的海龟生活习性,便滔滔不绝地介绍给同学们听。当小老师的滋味真好,但这还得归功于我的书朋友呢!! 现在九年级了,我当然回更注意的去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作文集、从文章中我不仅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也领悟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渐渐地,我的文章已不再只有春花秋月、夏晓残冬了,飘忽的文笔中也多了几分沉稳、包容,学会了如何在多变的生活中使自己拥有超然而豁达的气度,有人惊讶于我的转变,而我的回答仅是淡淡一笑:“都是书的功劳。” 读书是积累,知识的大小要靠日积月累才形成。年华如水,一去不复返,怎样才能不让它白白流逝呢?靠的只是自己抓,抓住了 知识,抓住了今天,你就抓获了生命,抓住了未来。阅读将继续伴我成长,伴我生命之光环。 【解析】 1.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型,只要观点明确,语言流畅,思想健康即可。例如,本题可以先解释“理想”的含义。理想,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小学生的理想,很多只是当下社会成功学的一种正常反映。我觉得,大人们都不能免俗,让小学生们谈那些特别俗的理想,就不应该受到任何的道德绑架。理想也没有崇高与低劣之分,无论是成为“吃货”,还是成为“土豪”,只要不违法,这些理想便都是值得尊重的,最起码是真实的。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有材料的命题作文,必须以“成长需要阅读”为题目。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写法有: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成长需要阅读”,一是成长,二是阅读。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成长需要阅读”是“需要”,而不是“一定要”。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如果你能把握命题作文的这五个方面,相信“成长需要阅读”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纤纤擢素手,                (《古诗十九首》)

(2)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蝉》)

(4)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7)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8)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9)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查看答案

14分)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首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

2.请说说第②段“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中加点的“拙劣”、“坦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

4.读完全文,你是怎样理解“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和“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4分)

 

查看答案

(4分)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②真正有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有删改)                           

1.文段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2.结合文意,说说“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的含义。(2分)

 

查看答案

(5分)

黑匣子

①空难事故发生后,人们到现场救援时,总会寻找一个东西,那就是“黑匣子”。“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之相连。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语音对话和两小时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况、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尼治时间、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用时通过解码,为事故分析提供依据。

②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能在1100℃的烈焰中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数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条件中安然无恙。但即便如此,有些空难中黑匣子仍然遭到损坏,所以国际航空机构又规定了更严格的黑匣子标准,它的记录介质也从磁带式改进为能承受更大冲击的静态存储记录仪,类似于计算机里的存储芯片。

③为便于人们搜寻,黑匣子常被涂上鲜艳的桔黄色。或许人们觉得它里面存储的信息对飞机事故的鉴定意义太过重要,所以就给它取了这样一个非常神秘的名字——“黑匣子”。

1.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请说说本文段主要介绍了黑匣子哪几个方面的情况。(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1.说说首句中“杨柳”一词的表达作用。(2分)

2.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相同?请作简单分析。(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