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黑匣子

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

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

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

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

1.请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信息,抓住本质特征,给“黑匣子”下一个定 义。(2分)

2.文中第⑤段写道“‘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唯一”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3.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3分)

4.有一次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强看电视里报道说,某国某航空公司一家“麦道”飞机失事,有关方面正在对飞机失事前30分钟黑匣子记录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小强不解地问:黑匣子那么聪明吗?它怎么能预知半小时后飞机要失事了,就事先及时记录下了讲话声音和数据?请你根据文章的介绍,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小强的疑问。(4分)

 

1.“黑匣子”是一个安装在飞机上用以记录飞机起飞后机上各种声音和数据(1分),以便为失事飞机提供事故原因分析资料的金属盒子。(1分)(再加上“现在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上”也可) 2. “惟一”一词照应了前文说的“机毁人亡”,(1分)表示除此盒之外无任何人与物“幸存”, (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严密性。(1分)(意近即可)。 3.(3分,写出三点即可)①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②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③能耐受高温;④较长时间内不渗水;⑤能承受强大的静压力;⑥记录的信号和数据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⑦涂成荧光橘红色;⑧有些能连续发射超声波信号 4. 其实从飞机起飞开始,黑匣子就开始记录声音信号和数据,(2分)只是记录的容量有限,失事后保留的只能是最近30分钟的声音信号和最近50分钟的数据。(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所说明的对象特征,从第一段中找出相关内容。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征的掌握,方法: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惟一,表示只有黑瞎子是幸存者,表示除此盒之外无任何人与物“幸存”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信息筛选方法的掌握,方法:此题相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对课文多读,把握关键语句。①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②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③能耐受高温;④较长时间内不渗水;⑤能承受强大的静压力;⑥记录的信号和数据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⑦涂成荧光橘红色;⑧有些能连续发射超声波信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故患有所不也  (2)有甚于死者。

(3)黔敖于路    (4)也,可食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分)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2分)

3.【甲】文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乙】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4.两篇文章都谈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王维的两首古诗,完成9-----10题。(8

【甲】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乙】          田园乐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甲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乙诗中“夏寒”应如何理解?(4分)

2.这两首诗意境相似,都流露出诗人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9分)

纪录片是指选择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现场拍摄为主要手段,经过整理、剪辑、加工而成的影视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某校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请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提取能反映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4分)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11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近三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辛亥》《舌尖上的中国》《归途列车》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球、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近几年,我国每年拍摄的电影纪录片仅有20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主要信息:                                                                  

2.《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代表。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探究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自去年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探究结果:                   

3.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标题为“走近中国纪录片”。请你根据以上的材料,帮他拟一个能表明中学生“走近中国纪录片”意义的副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中的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1.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1分)

请根据选段内容将回目补全:八卦炉中逃大圣,                  

2.本回故事说到高衙内为了得到林冲的妻子而利用陆谦设计陷害林冲,林冲被发配沧州,凶残的高衙内不肯罢休,非要置林冲于死地,欲在野猪林狠下杀手,幸得鲁智深相救。林冲被迫看守草料房,又一次险遭毒手,忍无可忍林冲一气之下杀死陆谦,在风雪交加夜晚上了梁山。

这个语段共涉及到哪几个精彩故事?(3分)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新闻的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2分)

由《读者》杂志、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北京光彩明天儿童眼科医院共同发起的“《读者》光明行动”今天正式在京启动。何鲁丽、郑万通等出席启动仪式。

据介绍,在我国,有1200万的孩子先天视力不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为了给他们一个明亮、清晰的五彩世界,本次活动将免费为贫困家庭12岁以下的弱视孩子进行治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