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论...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论语》)(2分)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分)

(3)力尽不知热,                  。(白居易《观刈麦》)(1分)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2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1)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生子当如孙仲谋 (3)但惜夏日长(4)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5)(略) 【解析】 试题分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倦、仲、惜、惶、零,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他的手摸到了口袋里光滑的勃朗宁手枪,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把柄。他慢慢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老弟!任何一个笨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对自己开一枪。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对懦夫来说,也不需要更好的出路。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收起来吧,永远也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

“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他站起来,朝大道走去。一个过路的山里人赶着四轮马车,顺路把他拉进城里。进城后,他在一个十字路口买了一份当地的报纸。报上登着本市党组织在杰米扬·别德内依俱乐部开会的通知。A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他在积极分子会议上讲了话,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在大会上讲话。

【乙】坐了好久,他心中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不,他不能服软。他拉车不止一天了,夏天这也不是头一遭,他不能就这么白白的“泡”一天。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的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出了不少,而心里还不畅快。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的错误。天上那层灰气已散,不甚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A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作品?其中的人物是谁?(2分)

(1)【甲】出自《                 》,其中的“A”是            

(2)【乙】出自《                 》,其中的“B”是            

2.比较两个文段,体会两者的语言艺术,进行点评。(4分)

3.两个人物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他们的人生结局却完全不同,请结合原著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人给予你最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让你倍感温馨和幸福,请以“因为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⑨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后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⑩“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1.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3分)

2.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李俊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3分)

3. 段写李俊听说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作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80字)(3分)

4. 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4分)

5. 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4分)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大地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 000倍。

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1.下列不属于决定地震破坏力大小因素的一项是(    )(3分)

A.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

B.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

C.地震的破坏力与地质构造有关,构造越复杂,破坏力越大。

2.地震的破坏力与烈度有关烈度越强,破坏力越大

13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

B.根据震级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9个震级和12级烈度。

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

3.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汶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4分)

链接一: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两千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

链接二: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75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还有1960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晏子(        )    (2)此者也(        )

2.对画线句“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在虎穴见到了虎,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B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C.如果在虎穴,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D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3.晏子借向景公解疑的机会,巧妙地给君王提出了什么建议?(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