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大地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大地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 000倍。

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1.下列不属于决定地震破坏力大小因素的一项是(    )(3分)

A.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

B.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

C.地震的破坏力与地质构造有关,构造越复杂,破坏力越大。

2.地震的破坏力与烈度有关烈度越强,破坏力越大

13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

B.根据震级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9个震级和12级烈度。

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

3.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汶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4分)

链接一: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两千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

链接二: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75级大地震,1923年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还有1960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1.C 2.B 3.略,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①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板块断裂带上,多地震;③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④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地震破坏力大小因素”在文中搜寻有关的文字信息,与各项一一比较。文中没提到“地震的破坏力与地质构造有关”,故排除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中对“地震”的几种分类内容,与各项进行比较。所文中介绍,地震为5个震级,故B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根据本文内容,结合材料,从三个方面说明情况进行反驳,一是地震的发生是自然因素,一是全世界各地区地震发生率高,二是汶川处于板块断裂带。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晏子(        )    (2)此者也(        )

2.对画线句“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在虎穴见到了虎,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B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C.如果在虎穴,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D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3.晏子借向景公解疑的机会,巧妙地给君王提出了什么建议?(4分)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宾客大宴  会:适逢B.妇抚儿  乳:乳头

C.宾客意少  舒:伸展、松弛D.不能其一处也  名:说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请问文中的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4分)

 

查看答案

仿写句子。(4分)

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就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查看答案

下面是小明的同学在电话中向他说的一段话,线部分没有语病的一处是(    )(3

小明,【A】你还是为迎接即将马上到来的校庆给我们“幼林文学社”写篇稿件吧!【B】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品都可以。还请你在班上多发动同学投稿。你看,【C】我们班已有十个同学连我在内交了稿子。你可以直接把写好的稿子交给我,我来共同斟酌斟酌【D】请注意交稿日期截止本月底。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看过不少瀑布,(    )是世界有名的贵州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鼎湖瀑布和从化的百丈飞涛,(    )具有同样的性格,(    )表现得同样刚烈。

A 不论  或是          B 比如  以及   

C 不论  或是          D 比如  以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