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7分) 花事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

(17分) 

花事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大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又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l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1.请用简洁的语言填上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开满了花;

(2)                            

(3)                            

(4)文文自豪地告诉看花的小朋友这是樱桃花。

2.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一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3.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说文文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4.小说中文文的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否有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5分)

 

1.(2)文文多次询问那是什么花;(3)文文从书上懂得那是樱桃花(每一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景和惹人喜爱的神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3分)。 3.文文在王大伯院子里看到小树上的粉红花朵,就问是什么花,当爸爸、王大伯等人认为知道什么花也“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时,文文还是坚持不懈的探求问题的答案;当他在书上看到了答案时,觉得自己长大了(2分)。可见文文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探索并坚持不懈的年轻人(2分)。 4.第一问示例:持之以恒,可获成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答对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第二问:(写出类似问题(1分),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言之有理(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归纳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须认真阅读全文之后,抓住主要观点来分析归纳。本文的故事情节,可以归纳为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开满了花;文文多次询问那是什么花;文文从书上懂得那是樱桃花;文文自豪地告诉看花的小朋友这是樱桃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们要先找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看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和中心有什么作用。文中“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景和惹人喜爱的神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的形象的题型,我们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内容来分析,特别是能表现作者性格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句子。文中的作者文文在王大伯院子里看到小树上的粉红花朵,就问是什么花,当爸爸、王大伯等人认为知道什么花也“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时,文文还是坚持不懈的探求问题的答案;当他在书上看到了答案时,觉得自己长大了。可见文文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探索并坚持不懈的年轻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比如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持之以恒,可获成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刨根问底等,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假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再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即可。比如,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电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与图片,也可以向朋友、老师等求助,一起来解决碰到的问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

论压力

季羡林

①《参考消息》曾经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②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④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应就是压力。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⑤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下面不属于作者说的“压力是好事”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等,人们感觉到了压力,然后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是好事。

B.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而没有这些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这些压力也是好事。

C.作者自己“已至望九之年”, 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还是形成颇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往往能使他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所以也是好事。

D.资本家钱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格波动等也是很大压力,于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千方百计赚钱,增加资产,这也是好事。

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定义在自然科学上可能是确切的,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B.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看似没有压力,实际上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C.文中第④段通过举例论证了没有压力社会将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的观点。

D.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的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不可杞人忧天。

3.平常我们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排除压力的?(4分)

 

查看答案

(9分)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左右。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对曰:“日,并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有炀于君者也,是以梦见灶君。”

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疸、弥子瑕,而立司空狗。 

                                                        (选自《战国策》)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蔽:                          2)烛:                  

2.对划线的句子“有说则可,无说则死!”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了;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自杀!

B.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了;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被杀死!

C.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就可以;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自杀!

D.你要是能自圆其说,那还可以;你要不能自圆其说,就得被杀死!

3.复涂侦用什么方法劝谏卫灵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查看答案

(10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A富阳至桐庐/非亭午夜分B.望峰心/未尝不叹痛恨於桓、灵也

C.窥谷忘/始一    D.猛浪若走先告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本文第一段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里山水的“奇” 和“异”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中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

 

查看答案

根据文段的思路,仿照相应的句式,将文段补充完整。(4分)

人生难免有些事情不尽如人意:也许你想成为炫目的太阳,却只是一颗不起眼的星星;也许你想成为巍峨的高山,                                       ,却只是一片普通的绿叶。这个时候,请不要失去人生的方向。只要珍惜自己,坦然接受自己,你会惊喜的发现平凡的你也有自己美丽的风景。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眼花缭乱。(把“眼花缭乱”改成“目不暇接”)

B.在中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学习方法不当。(删除不足不当

C.镇咳祛痰片,它里面的成分是由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去掉里面的成分

D.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将“改正”和“认识”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