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以下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C.“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课堂纪律,“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时事片的兴趣,所以我觉我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D.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用“所以”一词表达了对日本人的观念深表赞同。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这是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过敏的愤怒和无奈。
4.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看客麻木不仁的痛恨。
B.“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C.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之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D.“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的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B.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C.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D.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下面一句话的谓语和宾语分别是( )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
A.用 窗户 B 敲击着 窗户
C.用 玻璃 D 敲击着 玻璃
下列一段话,恰当的语序是( )
①在嘴里嚼着 ②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 ③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
④望着异乡的天空 ⑤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A. ③④①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 ③⑤④①② D. ③④①⑤②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B.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C.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不动声色。
D.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