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每朵花本应芬芳 ①一些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每朵花本应芬芳

①一些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有趣的片段,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孩子的趣事,做父母的都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②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女儿的姥姥根本对付不了她。有一天,这位妈妈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这位妈妈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女儿,故作严肃地对女儿说:“你要是不乖,等会儿妈妈回去,一定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这位母亲暗自高兴:“哈哈,一定是被吓唬住了。”没想到,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我喜欢的颜色是红色哦。”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③另一位孩子的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太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了下来,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东倒西歪。

④一个孩子的爸爸接了茬。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衣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衣将坐在后座上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衣下面,两只小手将雨衣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洒水了,天上洒水了!”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⑤又有一位孩子的妈妈讲起了自己儿子的趣事。她的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午睡的时间到了,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上床睡觉。可是,她的儿子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老师问他,为什么还不睡觉啊?这小子看着幼儿园老师,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是来幼儿园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⑥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⑦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今年已经读高中了,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最艰难的考试——高考。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之外,其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学习,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

⑧我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

⑨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 (原文有改动)

1.选文中年轻的父母们共讲了四个有趣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2.选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3.请在选文中找出一处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3分)

4.选文结尾句“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5.如何理解选文②段中两处加点词语“颜色”的意思?(2分)

6.读完选文,你内心必定有所触动,那么请选择一件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2分)

 

1.(1)两岁半的宝宝误解妈妈的话。(2)不到三岁的男孩戏说地球转动。(3)四岁多的儿子雨中作乐。(4)上幼儿园的孩子午睡时趣语。 2.我是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反省、关注孩子成长的人。 3.众人都笑翻了。(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众人笑得前仰后合。)作用:更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4.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希望孩子永远是快乐的、健康的。 5.(1)母亲对女儿的教训、斥责、教育。(2)女孩认为是物体的色彩。 6.示例:小时候,爸爸出远门要回家了。给家里打电话,妈妈说:“给宝宝买点东西回来。”我一听大喊:“不行,我还要点南北。”妈妈听了笑出了眼泪。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几个事例都是写人的,运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的句式组合起来即可。如②是两岁半的宝宝把妈妈警告她的要“教训、斥责”的“颜色”当成了物体的色彩的事,概括起来即是“两岁半的宝宝误解妈妈的话”;③是一个不到三岁的男孩自己转圈解释地球转动的事,概括为“不到三岁的男孩戏说地球转动”;④是一四岁多的儿子用两只小手将雨衣撑起一角玩水的事,概括为“四岁多的儿子雨中作乐”;⑤是一位上幼儿园的小男孩午睡时说“我是来幼儿园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的事,可以概括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午睡时趣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从“我”认真倾听年轻父母谈论自己孩子的事,可看出“我”“善于倾听”,从“我”由眼前的所见所闻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进一步想到了所有孩子的成长,可看出“我”“ 善于反省、关注孩子成长”,整理为“我是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反省、关注孩子成长的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可以找出几个事例中表现大人反应的句子,突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把握一个规律:句子在开头,往往是起开启下文或总领下文的作用;在中间,往往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末尾,往往是点明主旨、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的作用;一个句子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如本题,⑧已点明了主题,因此末段是“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而文中的“花”是指孩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芬芳”是指“孩子的快乐、幸福”,因此答题时还应加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希望孩子永远是快乐的、健康的”这一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可知孩子和妈妈所说的“颜色”不一样。妈妈说的“颜色”是指“母亲对女儿的教训、斥责、教育”,而女儿以为是“物体的色彩”。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结合“童趣”这一主题,选一件童年趣事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焉    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查看答案

学校组织了一次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八年级(1)班的调查统计数据如下表。

项目

人数

阅读情况

怎样阅读

经常

偶尔

从不

测览

抄词句

作批注

写摘要

写心得

不做笔记

50

26

16

8

13

ll

2

2

1

13

 

请分析调查结果,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表中反映出的情况。(2分)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写出空缺的句子。(7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留取丹心照汗青。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4)美丽中国,美在山高峻。杜甫在《望岳》中用“                          ,阴阳割昏晓”赞美了泰山的巍峨和秀丽。美丽中国,美在水浩渺。范仲淹观“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美丽中国,美在花草秀。白居易的“                      ,浅草才能没马蹄”真实再现了西湖的早春盛景。美丽中国,美在万物和。马致远的“                          ”描绘了一幅温馨安适的回面。

 

查看答案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本人想铜铸的一般,-------一点儿没变。

……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浑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幅像海泡石似得大鼻孔的鼻尖上。

1.文段选自小说《                 》,作者              。(2分)

2.小说中的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