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高 山 流 水 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高  山  流  水

①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②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那天的天气很高爽。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③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④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⑤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⑥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⑦山,并没请谁来!

⑧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⑨寂寞赶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⑩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⑾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⑿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⒀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⒁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⒂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⒃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⒄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⒅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⒆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⒇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21)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1.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2分)

2.根据②到⑥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2分)

                   →无精打采→                  

3.第⑨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2分)

4.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⒁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

②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

5.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使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裸露在前边/凤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2分)

6.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至少三点)(3分)

 

1.概括主要内容;高山和流泉,暗合钟子期和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典故,揭示文本的主题,从高山和流泉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评分: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兴致勃勃 后悔莫及 评分:一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不可以。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极写“赶路”之苦,为下文看到清泉后的喜悦心情蓄势铺垫,起到了对比映衬之作用。 评分: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①采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流泉的种种音韵美。②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流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评分: 2分,意思对即可。 6.要取得辉煌的成绩,须耐得住寂寞,并付出艰辛的代价。以柔可以克刚。生命在于运动。 评分: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这里能理解出“从兴致勃勃到后悔莫及的过程”,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此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极写“赶路”之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了解常用的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明确每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考点:分析作品抒情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9分)

 【甲】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1分)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3.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4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2.本词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的感情相比,有何异同(2分)

 

查看答案

默写。(8分,每空1分)

1零落成泥碾作尘,                     

2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一叶白帆悠然的飘荡在江面上,这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的美景。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                       ,人迹板桥霜。

5人亦自然,人们渴望拥有“春潮带雨晚来急,                             ”的宁静,享受“                             ,村南村北响缫车”的恬淡。

6野芳发而幽香,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4分)

为激励同学们树立志向、践行梦想,某校正在开展以“青春·梦想”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材料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二: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少年周恩来面对国难,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为人民的独立幸福鞠躬尽瘁;“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摆脱中国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将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材料三:刘伟10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他的梦想就是要“精彩地活”。为此,他练游泳,练习用脚打字、弹琴,还编曲填词。十余年来,他从未懈怠,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在“中国达人秀”中展现了绚丽的风采,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既实现了他的梦想,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精彩。他曾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

1.请根据才一和材料二,探究个人志向与国家梦想的关系。(2分)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2分)

 

查看答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甚矣(受蒙蔽)       D谤讥于市朝(讥讽.)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1)时时而                (2)肉食者谋之,有何焉、

B(1)臣知不如徐公美          (2)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徐公             (2)骈死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            (2)吾欲南海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