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塑造梦的泥土 牛 汉 ①几年前,年过六旬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我,回忆久远的往事时,她...

                 塑造梦的泥土

牛 汉

几年前,年过六旬的妹妹从老家来看我,回忆久远的往事时,她说,50年前,我离家逃难后,我家东屋内的墙角,留下了许许多多我捏弄的泥东西,还有一大堆我从野地里挖回来的黄土。祖母盖上一领席子,怕积灰尘和麻雀粪。我在家的时候,这个墙角是一块禁地,弟妹都不敢闯入。   

那些泥东西是我用了两三年工夫捏弄出的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是脱的各种模子:有十二生肖,有树木,有古代的文臣武将。有些模子是我在寺庙里脱的,县里城隍庙的神鬼,我几乎把它们都脱成模子。晾干的模子敲起来当当作响,如钟声一般。  

脱模子可是件大事,我几天前就得把泥和好。我把面团似的黄泥用手不停地向一块方形青石上面重重地摔掷,直到黄泥好像出了油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才算和好。然后用湿的破布盖起来,让它“醒”几天。醒过来的泥土,容光焕发。   

记得有一年,到神山去赶庙会。神山是诗人元好问①晚年栖居的地方。他的读书楼门窗上全是雕刻。这一带的雕刻远近出名,我就不去看戏,只顾脱模子,脱好的模子,装在篮子里,用湿手巾盖严。游客还以为我是卖吃食的小贩。除去用黄泥脱模子外,神山庙会的摔跤场地也使我着迷。我想学点诀窍,长大当个受人敬仰的摔跤手。那天有忻州著名的摔跤手外号叫毛猴的出场,人虽瘦小,却会向对方借力,摔倒了几个门神似的大汉。我挎着沉甸甸的篮子,挤在人堆里,在牧马河边的场地上看摔跤,一直看到第二天黎明。手臂上挎的篮子把手压得发木也没放下来一次。

我脱的模子有成百个之多,摆在成年不见阳光的东屋里,晾了满地,这些泥东西非常逼真。我买了颜料,有的涂成彩色的,有的我觉得不上颜料倒更美气些。我自己也学着捏,捏一些简朴的东西,如鸡兔之类。我的这些泥塑,在村里孩子们中引起很大兴趣。比庙会上卖的那些泥玩意儿不差一点。他们向我要,有时就送给他们,有时我要“报酬”,他们用香瓜、桃和甜杏核换。   

我离家以后,祖母不让弟妹们动它们,说,“那是你哥哥的命,他回家看少了几个,饶不过你们。”祖母思念我时,就掀开席子看看,说:“泥胎上有成汉②的手印。”是哪个手指头的指纹,她都认得出来。  

我自小就觉得泥土不脏,相信泥土是很神圣的。小时侯,我们孩子问大人:“我是怎么有的?”回答总是说:“河滩上捡来的。”再问:“河滩怎么会生出我呢?”大人们笑笑说:“是用泥捏的。”我坚信不疑,泥土具有生育能力,它不但能生出人,还能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木。没有土,神鬼也无法生存。   

有一年,我不过五六岁,父亲带着我去东古城逮红脯鸟,偶然间,我在一个洞里发现一块上好的黄土脉。那里的土脉闪闪发光,颜色深红,好像充满血脉的皮肤。用手摸摸那土似有知觉一般,微微地颤动着。我发疯似的,用手去挖,哪里挖得动;用舌头舔舔,有温热的感觉,断定不是石头。父亲对我说:“据说当年修文庙时,塑孔子像的泥就是从东古城挖的。”我当时相信一定是从这洞里挖的。我想,能塑孔夫子像的土,一定有些“灵气”。方圆几十里全是黄土,为什么只选中了这里的?  

第二天我一个人带上镐头和篮子来挖。这个秘密,我从来不告诉任何人。我虔诚地跪在洞里,使出浑身的劲才能用镐头挖下一点,挖下的土不是散的、酥的,是成片成片的,像花瓣儿似的会卷了起来。我装了满满一篮子,仿佛采了一篮子鲜活的泥土的花朵。真的,不但像花,闻一闻还有些沁人心脾的奶汁的气味。以后,我隔几天悄悄来挖一次。这种土,质地为什么这样的奇特,大概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否则为什么能透出光彩,还有着天然的可塑性?人还没有去用它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       几十年之后,我一见到梵高画的泥土,立即想到了这堆家乡的土脉,它是可以塑造梦的泥土。我的童年和少年有做不完的梦,泥土也有做不完的梦。泥土并不哑默,对于它不存在寂寞和孤独,它只有献身的静穆和渴望的天性。

○11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

】①元好问: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和历史学家。成汉:本文作者,原名史成汉。

1.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他孩童时代与泥土有关的几件事,请你仔细阅读段,补出下面的内容。(2分)

(1)                                                                         

(2)不厌其烦脱出成百个模子,还饶有趣味自己捏泥塑。

(3)                                                                             

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本文第段有哪些作用。(3分)

3.段的文字描写生动而新颖,请就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4.本文最后一段写道“那片古老的纯净的黄土地渴望着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请你概括说明:

(1)文中哪些内容表明了泥土能“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2分)

(2)“塑成最美的生命”含义是什么(2分)

5.本文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3分)                                                                                  

 

1.(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 (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如获至宝”写成“独自秘密挖黄土”也可) 2.这段文字表现出祖母对“我”的偏疼,又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脱的模子、泥塑等的酷爱与珍视。同时,本段既与文章第一段内容相互呼应,又深化了文意,使行文思路自然顺畅。 3.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人还没有用它去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这个句子把泥土比作“花瓣”,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形态,而且,“快活”“绽”等词语不仅赋予了泥土以生命的活力,更透露出“我”得到这片好土时的欣喜之情。 4.(1)“我”脱的各种模子,捏的泥塑;生出的人(可理解为养育的人)、生出的五谷杂粮、生出的各种花木;塑的孔子像。 (2)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物。(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 5.答题角度:对泥土的痴迷;对泥土的敬仰;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先分析后总结的题型。解题步骤:1、根据助答信息分层 因为助答信息“不厌其烦脱出成百个模子,还饶有趣味自己捏泥塑。”明显在第⑸段;又因为文章说从第⑷—⑼分三层,而第二层在第⑸段,所以最先可确定第⑷段单独为一层。因为第⑻段有一个时间词“有一年”,写的事情也明显与第二层不同,所以第⑻—⑼为单独一层。2、围绕“谁 + 做了什么”概括 观察助答信息,可知“谁”(主语)也可以省略,只要答出事情即可。所以据此可概括第一层所做的事:到神山去赶庙会;我就不去看戏,只顾脱模子;看摔跤。同上,可概括第二层:发现一块上好的黄土脉;(第二天)我一个人带上镐头和篮子来挖。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这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考虑。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承铺照点引”,可逐一排除: 承上启下 既与上文无关,又与下文无关,可排除 铺垫 铺垫是为下文作铺垫,但下文写的是偷偷挖泥土,与此无关,因此不是铺垫 照应 照应开头:开篇心祖母,本段也写祖母 点题 点题一般在文末,且没有提到题目“梦” 引出下文 一般在开头,且本段与下一段无关 所以本段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开头;内容上的作用:因为内容上的作用,一般为突出……或写了……表达了……所以这段文字写出了祖母对“我”的偏疼(或疼爱),又从侧面表现了“我”对脱的模子、泥塑等的酷爱与珍视(这是文章的主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先确定赏析的角度,尽量是运用自己较为有把握的不易失分的角度进行赏析。如本题中可以选取运用修辞的句子进行赏析,这样的题型日常学习中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比较高。“人还没有用它去雕塑什么,它自己已快活地绽成一片片花瓣。”“我装了满满一篮子,仿佛采了一篮子鲜活的泥土的花朵”。 这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的角度鉴赏:运用了……修辞+结合词语(语境)分析对象的特征+表达了…… 所以解答此题可按步骤逐步分析,如下: 指出修辞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结合词语分析对象的特征 将泥土比作“花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样子,而“快活”“绽”等词则赋予泥土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的易塑。 表达了 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泥土的喜爱 例句二同理可解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所以这是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含义题,考虑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作答。第(1)小题的问题,实际就是问“塑成最美的生命”的“表层含义”是什么,这就比较好解答了,因为文章的内容中有,只要筛选出来即可。第(2)小题的问题,实际就是问“塑成最美的生命”的“深层含义”,深层含义与文章的主题相关,可找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段落进行分析:第⑺、⑽、⑾及题目与中心思想有关,其他段落都具体介绍脱模子之事,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具体分析如下:(1)题目和第⑽段都提到了梦想。可知主题与“梦想”有关,梦想是我童年少年以及泥土的梦。(2)泥土生育了五谷杂粮、各种花木,养育了人。所以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情。(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有两个要求,分别是:“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谈谈理解”。 结合文章 文中讲述了作者幼时脱模子等与泥土有关的童年故事,写出了一个小孩子对泥土的真挚感情。 就其中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理解 这一点对我感触最深。由此我理解,泥土是神圣的、是可以创造美好生命的,是可以实现作者梦想的。大地养育了人们,我们应学会感恩,学会热爱土地。 所以总上所述,得:文中讲述了作者幼时脱模子等与泥土有关的童年故事,写出了一个小孩子对泥土的真挚感情。这一点对我感触最深。由此我理解,泥土是神圣的、是可以创造美好生命的,是可以实现作者梦想的。大地养育了人们,我们应学会感恩,学会热爱土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2分)

2.“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       )(2分)

A .  a      B.  b      C . c      D .d

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2分)

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2                 3                 

4.文中提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请再举一例说明这个观点。(3分)

 

查看答案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续资治通鉴·卷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嫌其人  (       )        ②帝怒形于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帝竟从其请。                                                             

3.史书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查看答案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1.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

A.皆以美于徐公。         B.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告之于帝。

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B.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这段文字借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表达了       

 

查看答案

           风流子

孙光宪①

茅舍槿篱②溪曲③,鸡犬自南自北。菰叶④长,水葓⑤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注释】①孙光宪,五代词人。②槿(jǐn)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③溪曲:小溪弯曲处。④菰(gū)叶: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多生于我国南方浅水中。⑤水葓(hóng):即荭草,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

1.这首小令勾画了一副自然、朴实的水乡农舍风俗画:密植的篱笆、弯曲的小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促的织布穿梭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2分)

2.本词有景有声,虽无一字描写人物,但从井然有序的庭院景物及织机声,可以想象到 

3.“涨绿”两字用的极妙,试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5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阐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请参加关于书法艺术的综合性活动。

①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用两个成语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2分)

满分5 manfen5.com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                                      。

②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三条你从中读出的信息。(3分)

【材料一】当前不少学生从思想上对汉字的书写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写字水平的提高是个慢功,学生课业负担又重,因此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我”字体。

【材料二】字体“龙飞凤舞”、字迹潦草难辨对不少中学生来说是普遍现象,学生对待中国语言文字的草率态度让不少教师、家长头痛,也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关注。两会期间,40余位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材料三】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与写字能力排在了语文五大能力(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