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泰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           ,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那么,           

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时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⑥合理饮食、科学休息、适度运动,让身心变得健康、充实与快乐。不疲劳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真的很美好。

1.通读全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写在原文上)。(4 分)

2.简要分析第③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细胞在新陈代谢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在体内积累就会越多,当达到一定的数值,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C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休息比工作更重要。

D第⑤段,“揉揉”“伸伸”“远眺”“席地而坐”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4.忙于复习,有的同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结合原文内容,拟写一则“温馨小贴士”送给大家。(5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1.在疲劳前休息 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 2.一是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心脏工作量巨大,二是清楚、准确地说明了心脏永不疲劳的原因之一是它休息时间比工作时间长。 3.C 4.本题共4分,能根据要求写出合理的提示和建议得3分,语言亲切生动得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做此题时,首先要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所以证明的观点就应该是,在疲劳之前休息。启下的句子应该是:如何知道他的疲劳期呢。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通过阅读可知划线句的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结合两个句子具体分析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充分的休息带来的效益更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能够结合“劳逸结合”“会学习,会休息”的观点,语言亲切生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舣船:船靠岸边。②吕马童:秦末人,少与项羽有旧,归汉为郎中骑将。③面:侧面以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持短接战。  ⑵项王身亦十余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忍杀之,赐公     其境过清

B亡我,我何渡为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C 籍独不愧心乎     告之帝,帝感其诚

D 乃自刎死      环而攻之不胜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4.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查看答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①至若春和                      ②沙鸥翔               

③吾谁与                        ④此乐何               

异二者之为                      ⑥天下之忧而忧            

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画两处)(1分)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3.“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 何不同?

 

查看答案

 

塞下曲 (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季节、天气、地点,照应题目中“塞下”,写边塞苦寒。

B.颔联写战士听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去寻觅春天的愉悦心情。

C.颈联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D.尾联“愿”、“直”, 语气斩钉截铁,一派心声,喷涌而出。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共4分)

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就回到船梢,发现舵把那锯齿形的断头还可以安在舵的狭槽里,让他用来掌舵。他把麻袋在肩头围围好,使小船顺着航线驶去。航行得很轻松,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他此刻超脱了这一切,只顾尽可能出色而明智地把小船驶回他家乡的港口。夜里有些鲨鱼来咬这死鱼的残骸,就象人从饭桌上捡面包屑吃一样。老人不去理睬它们,除了掌舵以外他什么都不理睬。他只留意到船舷边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小船这时驶来多么轻松,多么出色。

1.文段中的 “他”名字叫            ,塑造这一形象的作家是            (2分)

2.文段中的 “他”称自己“如今终于给打败了”,请联系小说内容说说“他”是否是一个失败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A2014-04-22光明日报报道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构成图如下:

满分5 manfen5.com

 

B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省城不少中小学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有的学校举办了古诗文朗诵、读书卡、读书小报、笔记摘抄等内容,还有的学校同学们将一年中读到的最精彩的好书,以演讲的形式推荐给全校同学。

A.从上面国民倾向阅读形式构成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分)

                                     

B.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直接在原句上修改。(2分)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