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其中含卷面分5分) 题目:永不缺失的爱 要求: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

作文(60分,其中含卷面分5分)

题目:永不缺失的爱

要求: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600左右。

 

例文: 永不逝去的爱 爱,如冬日暖阳,给予我们温暖;爱,如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爱,如一罐蜂蜜,带给我们甜蜜。爱,无私;爱,伟大;爱在我心中永不逝去。 望向窗外,风很大,叶子漫天飞舞,花瓣伴着讨厌的粉尘。没有阳光的照耀,一切显得是那么的没有生机,而空气中夹杂着的凄凉与伤感也让我透不过气来,仿佛预示着什么的来临。 “叮铃铃,叮铃铃……”爸爸的电话响了。“喂,四哥,什么事?”爸爸问道。那边迟疑了一会儿,才说:“小坤,小坤,他掉进水里了,怎么办?怎么办?”爸爸连忙说:“先别着急,你在哪里,我马上赶过来。”说完就挂断了电话。我和妈妈连忙问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爸爸周紧眉头,说:“小坤,好想掉进河里了。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我赶过去看看。”接着,爸爸就走了。我和妈妈听力十分担心,一会儿上走走,一会儿下走走。一会儿捏紧拳头,一会儿又咬紧嘴唇,心想:表哥,你可千万不能出事啊。表哥,你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啊。这时,我脑海中又不断浮起和表哥在一起的场景。在我不小心摔倒的时候,表哥心疼的样子;在我被别人欺负的时候,表哥为我出气的样子;在我不会做饭,表哥教我的样子。表哥,表哥,你现在还好吗?我心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过了好久,终于,爸爸打来电话了,我赶紧接了起来,“喂,爸爸,表哥怎么样了?”“他,他……”爸爸支支吾吾,半天没说出来,于是,我带着哭腔问道:“他到底怎么样了?”“你表哥他因溺水去世了。”“什么?”我握紧拳头,想到表哥,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流了下来。接着,我和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到了表哥家。 刚一进门,只见表哥被平躺在木板上,许多亲朋好友都围着他痛哭着。我如箭一般的速度跑到了表哥身边。我的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只见,表哥身穿一身丧服,脸色苍白,毫无血丝,眼睛,鼻子,耳朵,到处都流着血,安详地躺在那儿。我失声痛哭起来,推着表哥,说:“表哥,你醒醒,不要离开我,你走了,我怎么办?表哥,我们不能没有你。表哥,你起来,你快起来。”“呜——呜——呜——”心中那撕心裂肺的痛爆发了出来。那一整夜,我都没有入睡,脑海中只有表哥对我的爱和表哥去世的样子。那一夜,我的眼泪就这样一直地流着。 表哥,你对我的爱将永不逝去,而我对你的爱也永不逝去。望你在天堂幸福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文题中有两关键词,除了文眼“爱”以外,还有“永不缺失”,即指“身边时时处处都有”的意思。注意写作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作文”,那么选材上就有要求了,必须写自己的经历,即使是所见所闻也应该是“身边”发生的,如果选“感动中国”中的事例就不适合了,这是《爱在他方》的材料。本文可写一种“爱”,如“母爱”,更可以多角度的写“爱”,写“母爱”“师恩”“友情”,选择有关的生活细节来表现这些“爱”在自己生活中是“永不缺失”的,写不同人物的爱的表现,突出我身边是爱的海洋这一主题“爱”。当然,“爱”,不一定是爱自己,爱他人也可以,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即可,如写自己参加的诸如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的爱的故事来表现我们的社会“永不缺失爱”这一主题,这样立意更高。此作文还是很好写的,对于学生来说,受到的关爱很多,但写好一篇文章,写得精彩,立意和选材是关键,要把文章的主旨意义立在社会的角度上,超出于个人的情感,善于以小见大;选择材料要选生动的典型的材料,可以挖掘出丰富意义的材料;写作时要注意运用细节,善于抒发情感,细节能使文章内容感人,抒情能使文章产生共鸣。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桃花源记(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3)便还家(          )(4病终(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4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写出文中的相关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2分)

5.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查看答案

兰花的智慧(18分)

①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甸,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②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种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入。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③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④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菌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的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⑤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

⑥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个结构会整个的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花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⑦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⑧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⑨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投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2)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2.根据第②段文字,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4分)

3.“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第④段至第⑧段文义,分点简要回答。(6分)

4.从兰花的生存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查看答案

摆渡老人(22分)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6分)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4分)

3.第⑤段中加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4分)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个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的形象。(4分)

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你能找出一个吗?并说说理由。(4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12分)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凤凰中学八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与战争有关两句相连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3分)

答: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列举的小说或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2分)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的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

4.【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5分)

我选择【栏目__________】来写。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身份是__________《骆驼祥子》中与祥子关系密切的有两位女性:一个是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__________,一个是善良而不幸,最后自杀的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