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yán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xiá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yán角(      )   xiá(       )想     (       )饮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甘霖”中“霖”的意思是           ;“浸润”的意思是                   。(2分)

4.这段文字从                  两种感官角度描绘了雨巷充满诗意的生活。(2分)

 

1.檐 遐 chuò (3分) 2.“嘻”改为“嬉” (2分) 3.“霖”的意思是“久下不停的雨”。“浸润”的意思是“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2分) 4.视觉、听觉 (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阅读短文,注意易错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根据所掌握词汇知识直接判断即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了解“感官角度”即指“视觉”“听觉”“触觉”等,根据文段内容判断。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默写李商隐《无题》一诗的前四句。(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6分)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

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③征蓬出汉塞,                      。        (王维《使至塞上》)

④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挥手昨天,是一次勇敢的告别;挥手失败,是一次坚毅的表现;挥手目标,是一次信心的展现。生活中有无数次挥手,众多的情感在挥手中洋溢,生命因挥手而精彩。

请以“与        挥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鱼我所欲也》 (1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蹴尔而与之   蹴: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给本文补充个事实论据。(2) 

4.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差距变大,有人变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

 

查看答案

        熬住就是一切(17分)

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3分)                                                                            

2.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3分)                                                                              

3.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2分)                                                  

5.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4分)                                                                                       

6.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