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3分)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

(13分)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4.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3.A 4.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5.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此题根据方法二总结出:人物:父亲、我,时间:晚上;地点:山路;起因:我怕走夜路,父亲对我进行锻炼;经过:父亲夜晚举着火把与“我”同行,从而总结出此题的答案: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解答方法:(1)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2)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3)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4)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得历史背景下活动,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把他们放在一定得社会背景下去理解。(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模式:我觉得XX(人)是个……的人(至少答两点,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根据文章中父亲的语言和做法可知:父亲是一个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本文中“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可知前文那个与自己一样夜行的人是父亲,所以本文对父亲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选项A是错误的。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描写了自然的景物带给“我”的心理感受,下文中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是写克服害怕心理之后自然景物给“我”的心理感受,这正好是照应。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章的意思推断想象的题型,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但解答时一定要扣住本文的主旨来回答,从关爱自己或父爱的深沉角度写,并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题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来写。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小题1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中加点的“前者”、“后者”各指文中的什么内容?(2分)

 

【小题5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至少说出2种)?并各举一列。(3分)

 

 

查看答案

(13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       峡       峡        峡 。(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两岸连山,略无处:(2)非亭午夜分   (3)多趣味:  (4)乘奔御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4】作者最后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5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1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

3.从本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运用。(3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前苏联          (作者)的长篇小说《              》 中的名言,小说的主人公是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默写。(8分)

(1)                   带月荷锄归。   (2)月下飞天镜,                  

(3)夜阑卧听风吹雨,                 。  (4)晴空一鹤排云上,                

(5)挥手自兹去,                        (6)会当凌绝顶,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作者描写了边塞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