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4分)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14分)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小题1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中加点的“前者”、“后者”各指文中的什么内容?(2分)

 

【小题5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至少说出2种)?并各举一列。(3分)

 

 

1.“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4.“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 5.略 【解析】 1. 试题分析: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说明对象,顾名思义,就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那个事物或事理。 一般情况下,说明文根据其说明对象的不同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它所要说明的那个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它所要说明的那个事理。本文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所以说明对象就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此文是回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因此是逻辑顺序。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运用文章中的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的题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看出“山寺”指的是高处,所以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或可以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道题比较简单,只要仔细阅读原文就可以答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代词指代内容可以运用下列方法来考虑:1、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2、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根据第一种方法,可以判断出“前者”指的是“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后者”要概括一下,可得出“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 这是较为简单的一道题,只要读懂文意即可作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如“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列数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作比较,如“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本题不难,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学习中重要的知识点,学习时要了解说明文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注意彼此之间的区别,不要出现判断错误,比如“打比方”,就是比喻,而“作比较”就是对比,一是“喻”,一是“比”,是不同的。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3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       峡       峡        峡 。(3分)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两岸连山,略无处:(2)非亭午夜分   (3)多趣味:  (4)乘奔御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4】作者最后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5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1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

3.从本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运用。(3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前苏联          (作者)的长篇小说《              》 中的名言,小说的主人公是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默写。(8分)

(1)                   带月荷锄归。   (2)月下飞天镜,                  

(3)夜阑卧听风吹雨,                 。  (4)晴空一鹤排云上,                

(5)挥手自兹去,                        (6)会当凌绝顶,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作者描写了边塞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体会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2分)

    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爱心就是让小屋温暖的火炉;倘若世界是一艘小船,爱心就是黑夜导航的明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