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共13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共13分)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 无边的森林。 2.不设统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赏析中指出修辞并结合句子简单分析2分) 3.C 4.因为神木巨大,历史悠久,遭受巨创依然八面威风,雄踞山间。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先理清文章的结构,根据所给的两个层次的内容和字数,填写出中间两部分的内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赏题,赏析句子首先先要找有赏析价值的句子。如:修辞手法的句子;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的句子;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主角的什么精神的句子;以及能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的句子。确定了句子就好赏析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这种写法在《与朱元思》中有过重点的讲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是“景联”,描绘了幽静美妙的环境。所以选此项。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由此判断出神木被称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计10分)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虎丘:苏州名胜  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两脚盘腿打坐。

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无与乐者(               )   ②至承天寺(                   )

少闲人(               )     ④秋夜坐钓月矶(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吾欲辱之,何也(《晏子使楚》)

B.相与步中庭   /   往来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C.庭下积水空明   /  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百许头(《小石潭记》)   /   必如是而后事举也(《治水必躬亲》)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

 

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

                                                                             

 

查看答案

诗词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查看答案

默写诗句。(共8分,1-6题每题1分,7题2分)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②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④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化作者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⑥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诗:                                      。”把现实同梦境联系起来,由自然之景想到了战事动荡。

⑦青年时的杜甫,在《望岳》一诗中,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两句诗:“                                                     。”

中年时的杜甫历经战乱,颠沛流离,《春望》中的两句诗:“                                                     。”从动作上表现了他内心的愁闷。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共4分)

新学期开学时,滇池中学准备在八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文字——中华之魅力”的书法比赛活动,消息一出,同学们跃跃欲试。

【小题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在此比赛开始时你准备做怎样的开幕致辞?(2分)

 

【小题2】许多汉字在开始形成的时候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和根据。因此汉字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字一直在变化,而凭借着自古就有的“识繁写简”的做法,汉字成为了年轻而又古老的文字。但有人认为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丢失了一些文化信息,请以“愛”和“爱”,或者“亲”和“親”字为例,谈谈你的看法。(2分)

 

查看答案

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名发表感言的地方。昆明教育网的“文学论坛”准备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请你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写上几句感言。(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范示例,关键在于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2分)

示例:初读《骆驼祥子》,觉得故事好玩;再读,看到了他挣扎的痛苦,看到了他在困苦中走向堕落的无奈。我的理解在加深,对祥子的同情和怜悯也在加深。我真想走进小说,帮他一把。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感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