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8分)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

阅读下文(8分)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1.选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        (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不属于徒属“敬受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吴广“苦肉计”获得成功,激起了众士卒。

B 陈涉的鼓动分析,激发了众士卒求生欲望。

C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有一定群众基础。

D 吴广表达出自己要当王侯将相的雄心。

 

1.(2分,每空1分)司马迁 西汉 2.(3分,得分点“故”、“亡”及语意顺畅)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 3.(3分)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根据自己知识积累直接判断即可,注意不要把“司马迁”写成“司马光”,不要把“西汉”写成“东汉”,直接写“汉”也可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故”、“亡”,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各项表述要点,一一比照。陈涉一番话意在鼓动众人,每个人皆有可能成为王侯将相。如果仅仅表达自己的雄心,则难以号召众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4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全诗以春为描写对象。

B.全诗以“行”为叙写线索。

C 这首诗从西湖初春写起至暮春绿杨浓荫景色结束。

D.这首诗写出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查看答案

默写(15分)

1. 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

2              ,带月荷锄归。           (《归田园居》)

3. 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       (《黄鹤楼》)

4. 草色烟光残照里,____________。       (《蝶恋花》)

5. __________,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作文(40 分, 含书写分4分)

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一幅画甚至是一片树叶也能改变一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事、物,因为他们(它们)的影响,我们获得成长。请以“是你改变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要有生动的描写。(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地名、人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丁立梅的《花盆里的花仙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11分)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1.请从“张星的角度,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分)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小题。(4分)

(1)第⑦段中,“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第⑨段中,“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请体会“有些疼痛“和有些欢喜”的原因。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女教师的人物形象(不少于两点)。(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后面的题。(8分)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1.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3)

                                                                      

2.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

 

3.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生活中如果你与父母发生矛盾,你打算怎样化解矛盾?(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