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22分)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22分)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⑶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⑷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⑸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⑹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⑺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⑻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⑼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⑽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⑾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⑿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⒁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的缓缓凝固。

⒂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痛起来。但叶子落下落,掩盖了一切。

⒃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⒄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天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选自《读者》,作者朱成玉。)

1.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6分)

2.请你写出第⑼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

5.⑾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1. 作者借落叶像“疲倦了的蝴蝶”来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3分)文章试图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3分) 2.母亲的辛勤劳动使家里越来越殷实(富有),但岁月(年纪)和劳累却压弯了母亲的背,使母亲变得“越来越矮”。(意近即可。) ( 3分) 3.(1)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3分)(2)抒写了对母亲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遗憾。(意思对即可)(3分) 4.句子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落叶,以“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疲倦”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在外漂泊的疲惫,与文章开头形成对比和呼应,深化了文章主题。(3分) 5. 示例:无论我们在外面闯荡世界成功与否,心里都要永远装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为的是“大家”的利益而舍家忘身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仅仅是为“衣锦还乡”而“不破楼兰终不回”则不宜大加赞扬。( 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抓住文中对故乡生活的描写和诸如“叶落归根”之类的语句,不难理解作者是借物抒情。从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来理解作者以“疲倦的蝴蝶”自喻的含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根据文意即可理解句中的“柴垛”是母亲生活的必需品,“高”与“生活”有关,指生活的改善,而“矮”是写生活沉重的负担,写母亲的辛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第一小题从母亲的爱对于“我”的影响,给我归宿感这点上分析理解,第二小题从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这个方面分析理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是写景的,要说明其运用了什么方法(修辞方法),表达了“我”什么情感,点明照应前文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从“牵挂家人”“报答亲情”不必以物质为依托“衣锦还乡”这个角度感想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4分)

①朝衣冠                       ②王之甚矣                 

③时时而                    ④莫不王                   

2.翻译下列各句:(4分)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4.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3分)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l分)

(1)                          ,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

(2)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

(3)吊影分为千里雁,                          。《望月有感》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5)                          ,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

(6)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诗经•关雎

(7)《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                                ,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1分)

面对酒驾带来的血淋淋的教训,国家加大对酒驾的处罚力度。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酒驾检查的力度,严厉处罚了一批酒后驾驶者,但是酒驾还是屡禁不止。针对这一问题某校九年级班开展了“如何杜绝酒后驾驶”的主题班会大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链接一: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材料链接由于我国目前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考、参军入伍等方面,都要进行政审工作。2011年5月1日之后,醉酒驾驶列入刑罚处罚范围,届时被政审人及其近亲属一旦因为酒驾被判处拘役(即已经触犯刑法),将对被政审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材料链接:2010年12月5日晚河南洛宁县邮政局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逆向行驶,撞死4男1女5名青少年。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事发时谷的车速超过100公里,而事发路段限速70公里。经抽血检测,谷青阳血醇浓度为57mg/100ml,属酒后驾车。

1.假如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开场白。(4分)

2.请根据上联补充完整下联,用以警戒酒后驾驶者。       (3分)

上联:斑马线前生死轮回岂能儿戏

下联:

3.你认为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分析出两个原因并提出两条杜绝酒后驾驶建议。(4分)

 

查看答案

请根据语境,仿照句式,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假若                                               ?然而,

反过来说,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如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①②③④处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 4分)

翻开我们《初三•班志》,你可以看到,“中考”是最高频率出现的一个词,而“希望”“彷徨”“不安”种种心情则可以从字里行间展现出来,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班志上面,栩栩如生地展示着生动地课堂上的每个细节,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逃过小作者的火眼金睛。老师那可敬的形象也随着故事跃然纸上:和蔼可亲的老师,治学严谨的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在老师们的眼里,是未来的希望,因为他们甘为我们呕心沥血。

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           ___改为_______   _____

处:句式杂糅,应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__前加上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