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

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

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选自2011年第1期《天池小小说》)

1.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1分)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1分)

2.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3.“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3分)

4.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5.选文以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

 

1.①答案示例:“尴尬”写出了父亲付不出米粉钱时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态。(1分)   ②答案示例:“使劲”写出了杨店主因感动而用力握住父亲的手的动作。 2.①父亲的信守承诺和杨店主的真诚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②点题(言之有理即可,2分) 3.①杨店主被父亲的真诚所打动;②杨店主要为父亲了却这桩心愿;他想通过为父亲再做一次米粉来表达他的情意;③表现了杨店主的善解人意。(答出三点,意思相近即可,3分) 4.答案示例:父亲是个信守承诺、执着坚毅的人。十五年前,他在桂林因钱包丢失,未能付给杨店主一碗米粉钱,承诺以后一定要付给他。事隔多年,“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 不去”,所以他专程来到桂林,千方百计找到杨店主,归还了米粉钱,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答出父亲的性格特点) 5.答案示例:选文以“一碗米粉”为线索(1分)。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使用插叙手法,插入对往事的回忆,释疑;结尾点明中心,呼应题目(答出两点即可,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含义一定要把词语放回句子中和句子所在的语段中,还原语境,这样才能理解透彻。“尴尬”一词出现的语境是父亲钱包丢失,无法付米粉钱,结合这一语境很容易可以得出““尴尬”写出了父亲付不出米粉钱时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态。”的答案;“使劲”一词出现在父亲在15年后再到桂林寻找当年的杨店主兑现当年的承诺,结合这一语境我们可以理解当时杨店主“感动”的心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句话在文章结尾,很容易我们能判断出“点题”的作用,同时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判断出这是作者的一种心情的流露。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问如何理解杨店主的行为,其实是问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联系全文来思考,父亲对承诺的用心,“我”和父亲为实现承诺的种种行为,这一切都让杨店主感动。同时,我们还要从杨店主的角度来考虑,可以从杨店主的性格特点来考虑。这样全面考虑,答案就会全面。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答此题时一定不能忽视“请简要分析”这一要求,不能仅仅答出父亲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同时要结全具体语句来分析人物性格。父亲对十五年前的一个承诺如此重视,为实现这一承诺不辞辛苦,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可概括出“父亲是个信守承诺、执着坚毅的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阅读全文很容易可以知道本文线索是“一碗米粉”。情节结构特点的判断可以结合具体情节来分析,开头结尾的前后呼应,插叙手法的运用,伏笔手法的运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先主遂亮(告诉)      B.此人可见(接近、趋向)

C.先主之(器重,重视)      D.欲大义于天下(通,伸张)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名微众寡                   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国                     或置酒而招

C屏人曰:汉室倾颓……”      高祖之以成帝业

D.信义著四海                   出没鲸波万仞中

3.翻译下面文言文语句。(4分)

将军宜枉驾顾之。 (2分)

译文: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分)

译文:                                      

4.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围绕隆中对前、 中、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2分)

孙权:                                   益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们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选文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和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点说明的是假山。

B.本语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C.本语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D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这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水浒传》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写到:宋江喝了朝廷赐的毒酒,自知遭奸人陷害,将不久于人世,虽然自己死不争,但担心兄弟李逵在自己死后闹事,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于是唤李逵来,在给他的酒里面下了慢药。请阅读下面与此事有关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断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莽。嘱罢而死。从人置备棺椁盛贮,不负其言,扶柩而往。

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性格中                 的一面,从全文来看,他的性格还有           的一面。(2分)

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最后结局大都悲惨,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二字作简要赏析。(3分)

2.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