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6分)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

议论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6分)

读书可戒躁

沐 沂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很多时候会变成,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针对借口读书无用而不读书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                     。(2分)

2.请具体分析选文第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3.概括选文第语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2分)

 

 

 

1.读书可戒躁。 2.承上启下(过渡);前一句总结前两个语段的内容,后一句引出下文。 3.A、外国青年地铁安静读书;B、现代人忙于娱乐。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与分析能力。中心论点的提出有这么几种:开头提出,中间提出,结尾归纳,如果文中没有直接的中心论点,还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阅读全文后,作者在针对借口“忙”和“读书无用”而不读书的现象后,所要谈的观点是“读书可戒躁”,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从结尾的“总之”一词可以看出。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1)在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为下文作铺垫;总领全文等。(2)在中间的作用: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等。(3)在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等。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1)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2)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这道题中的句子在文章中间,且在第④段的开头,可以从结构上来考虑它的作用。阅读上下文可知,加横线的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一句总结上文两段的内容,后一句引起下文。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句子)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对议论文论据的概括能力。对于事实论据的概括,可以按照记叙文事件内容概括的方法,即“什么人做什么事”。仔细阅读第②段,可以提炼出“外国青年人在地铁安静看书”“现代人忙于娱乐”两个论据,需要注意的是概括时每个论据不能超过10个字。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6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董永,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注释: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收藏:收养。小人:贫穷无知的人。服勤:勤劳服侍。尔:这样,如此。缣:细绢。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凌空而(          )  2钱一万(          )

3)知(          )    4)天织女(          )

2.凭助注释翻译下面句子。(2分)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得到什么启迪?(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                ,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3分)

2.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共6分,每空1分)

1.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是这样诠释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5.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则》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摘自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2)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