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16分) 善很柔软 但有力量 安黎 ①两千年前,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16分)

善很柔软  但有力量

安黎

两千年前,孟子把道德不够好的人统统称作禽兽。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很小区别,究竟有哪些?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人之初,性本善,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

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无数的先贤谆谆告诫人要以仁义为立命之根,要以厚德为立身之本。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那就是人活着,不单单要考虑自己,还要顾盼别人。在相互的依偎、关爱、帮扶里,人才不孤单,不寒冷,不绝望。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轮到自己落难之际,无数只热手会纷纷向自己递来。

人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善念驱动着善行,善行反哺着善念。有了善念,善行就变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表演式的作秀。以善目打量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于人间,人才能变得宽厚博大。宽厚的人,博大的人,不但自身的生命有了厚度,而且生命的价值亦得到了彰显。

行善,没有前提条件,也没有固定方式。给迷路者指一下路,给饥饿者递一个馒头,给遭灾的人捐一些被褥,甚至,给那些贫贱者以平等尊重的口吻,给那些落魄者失意者以鼓励的微笑等等,都是善行善举。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善举却没有高下。穷人捐赠的一元钱,和富翁施舍的一万元钱,在功德的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善是火苗,需要呵护;只有呵护,才能燎原;善是种子,需要播撒;只有播撒,才能发芽,并绿满原野。一个人的善,可以引导更多人的善;对某一件事情的善待,可以繁衍出更多善事。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一个国家,若只有坚挺的枪炮,而无正义,这样的国家纵然可以让别国恐惧,但却无法让别国臣服。一个社会,若只讲究利益,而没有爱的传播,爱的弥漫,纵然堆满金山银山,也只是冰冷的荒原。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遍地皆善,善就会转化为一种土壤,成为一种气候,催促更多的善行善德破土而出。

1.文章第一段写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4分)

2.“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说说这句话的含义。(3分)

3. “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你能举一位圣贤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吗?(4分)

4.结合本文及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5分)

 

1.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了人性善的重要性。 2.一个人有了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就具有了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善良”,就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去帮助救助身处困境的他人,“善”成为他人的希望。 3.(要求,事例语言要简洁,简单阐述。可以选择范仲淹、欧阳修、杜甫、辛弃疾等) 4.示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行善,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但个人的善会影响他人,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记得,四川512大地震,全国上下每个人都进行了捐款,有的个体亲赴灾区做志愿者,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聚沙成塔,让灾区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很快重建自己的家园。所以说,善表象很柔软,但善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参与的事情来说,不设统一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议论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主话题引发议论、充当论据、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来概括。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抓住此句的关键词“精神世界”,理解“翠绿”的比喻义,理解其所指的怜悯与同情能给彼此心灵以生机,感受生命的温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抓住引用句中的“善、爱、仁”这几个关键词,选择这方面的人物材料,比如邵逸夫大行善事,一生都在捐助别人。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注意提示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说明善良有力量,能感染鼓动人,比如像郭明义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简述他们事迹的影响,说明善良的力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挐:撑(船)。(cuì)衣:毛皮的衣服。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芥:比喻细微,微小。白:酒杯。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停一处)。(2分)

1)独 往 湖 心 亭 看 雪         (2)惟 长 堤 一 痕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邈(             )  (2)窥谷忘(          )

(3)上下白(             )  (4)下船(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添加一个标题:                  (1)

6.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1. 词人笔下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2. 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2.蒹葭凄凄,            。(《蒹葭》)

3.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5.我想: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7.《凉州词》(王之涣)中描绘了塞外荒凉、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8.《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句子:                              。(晏殊《浣溪沙》)

 

查看答案

学校开展关注文化,阅读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踊跃参加。(6分)

1.活动一:保护文化遗产(3分)

69,是我国 文化遗产日。请从南通地区文物古迹中任选一处,写一句宣传。文物古迹:     ,宣传语:                                 

2.活动二:重视名著阅读(3分)

中外名著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物画廊缤纷多彩。在你阅读的体验中,你最欣赏谁?说说欣赏的理由。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在世界月球大会上,有关人士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具体做法。

B、举办上海世博会,目的通过这一国际性的展览平台,让广泛参与的国家得到深入的交流。

C、谁都不能承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奇迹。

D、八达岭隧道的开通,有助于解决本桓公路的交通拥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