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1 2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3分)
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分)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3分)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3分)
综合实践题(8分)
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九一八”的炮声,卢沟桥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警醒我们。为此八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据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东北三省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撞钟鸣警仪式,用钟声和警报声警醒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9时16分,由中央有关部门、东北三省政府、解放军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撞钟手,一起推动钟槌击响警世钟鸣敲击在人们的心中。9时18分,尖利的防空警报从四面八方响起,震撼着沈阳全城。博物馆广场上1000多名各界群众静静伫立。同时,在沈阳规定的道路上所有车辆停止行驶鸣笛示意。此时此刻,东北三省所有城市也一同拉响警报。3分钟后,警报声从天际消失。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撞钟鸣警活动后,数千名沈阳市民进入博物馆参观。
2.“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 情感。
3.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
(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2分)
古诗: 小说:
4.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40多年的“铸剑为犁”的雕像图片,请你用简洁的语
言介绍图片的内容及含义。(3)
课外文学作品阅读。(4分)
《朝花夕拾》原名《 》,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____集。此集中有两篇文章,
一篇是《__ __》,写自己的父亲被庸医所误,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后来到日本留学,
立志要用新的医学救国。另一篇是《藤野先生》,写在仙台学医期间,感受到医学也无法救
国。因此选择了___ 的道路。
读下面一段文字。(8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中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挡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
宏大的《故宫博物院》,聆听草长莺飞的《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蹒( )珊 bá( )涉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聆听”的意思是
(2分)
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上句内容相应,句式基本相同。(2分)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少壮不努力, 。(《乐府诗集·长歌行》)
2.谁道人生无再少? !(宋·苏轼.《浣溪沙>)
3. ,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 ,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5. ,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6. ,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7.默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剩余部分。(4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写作(37+3分)
20.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习惯说“再玩一会儿”“再吃一口”“再睡十分钟”……然而,当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首战失利,你是否有勇气说“再试一次”。或许再试一次,你的眼前便会柳暗花明;再试一次,你可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再试一次,你的人生或许呈现七彩斑斓。只要心中不放弃信念,收获总会来到你的面前。
请以“再试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写,写出真实的自己。
⑵书写工整规范。
⑶不少于600 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