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节选,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答:
2.“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找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甲]诗句: 情感:
[乙]诗句: 情感:
3.揣摩品味甲、乙两诗中加点的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2.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
3.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答:
下面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改正过来。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④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阅读叶赛宁的诗歌《夜》的选段,仿写一段小诗,表达出你对夜晚的感受。
例句: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B.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综迹
C.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隐藏在荫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