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走过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 ⑴联...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走过冬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

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⑵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例文: 走过冬天 光阴就在你不经意间悄悄地流逝了,季节在轮回中井然有序的相互交替,一页页发黄的日历被丢弃在被遗忘的角落,撕去旧页,迎来崭新的一页。新的一页,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不太寒冷的冬季。 往年这个时节,是最寒冷的,人们走亲串户都会捂的严严实实,生怕着凉患感冒。而今,同一个时节,却是不同的情景,让人感觉春天好似已经来到了,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们的穿着几乎都是春装,很少有穿棉大衣和羽绒服的。这个季节让人感觉有点苍白无力,高挂天上的太阳一如贫血的面孔,苍白着冬季的天空,只有那淡淡的云带着些许的惬意,自由自在的飘向远方。 独坐窗下,望望高远的天空,看看在沙地上啄食的鸟儿雀跃欢腾,再看看抖动的枯枝干桠,漠然的心绪,使得头脑一片空白。窗外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似有蒙上了一层纱,打开记忆的窗,涌现出来的陈年往事也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无法一一衔接,将它沉入心底便成了一声叹息。 走过冬天,感觉这个冬天不太冷,这个冬天的雪很少,这个冬天的风不太凛冽。冬天的冰河一样会结冰,却少了往年在冰河上滑冰的身影,冰霜雪雨不会冻伤曾经的疮口,也不会凝固滴落的雪水。刚刚飘落的一地雪花,转眼就化成雪泥,使得路面泥泞打滑,让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行走,惟恐一个不留神,就会跌倒在雪泥里。 记得儿时的冬天,大雪纷飞如白色的蝴蝶在天空群舞,铺天盖地的硕大雪花把大地装点的一片银白。每当飘雪的时候,就会期盼着大雪赶快止住,好出去找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玩。只是,如今再也看不到儿时的雪花了,每当我眉飞色舞地和儿子讲起曾经堆雪人、打雪仗的故事,儿子都会羡慕不已,且又会抱怨的说,现在怎么就不下那么大的雪了那?每次想堆雪人,都堆成灰涂涂的土雪人了,就是因为雪太少了,而且还很容易化掉。 走过冬天,日子谴倦的流淌,冬把背影留给了春,冬天就在这不怎么寒冷的时候悄然落下帷幕,春的来临,使疲惫的心有了浓浓的睡意,驻足在冬春交界的边缘,倾听大地融雪的喧嚣,感叹韶华渐远,未来的又是那么不可预知,残存在记忆里的,竟是模糊不清的散乱碎片。 虽然,冬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驿站。 走过冬天,冰雪中也有顽强的生命,那是傲雪的寒梅和青松翠柏,冬眠的生灵蛰伏在土壤里,等待着春暖花开。 走过冬天,想象着春天来时的温馨,想象着温情给予青草的微笑,想象着春雷炸响泥土里的精灵,当迎春花向你展开傲然的俏容,翠竹挺拔着翠绿的春意,春风吹送着浓烈的情意,悄悄的走进心灵领地的时候,我们早已挥手告别了这个不太寒冷的冬天。 走过冬天,迎来春天,敞开开朗的心境,穿过闪烁的阳光和早晨的露珠,在春的家园永远享受芬芳的温馨,让疲惫的心在春色里得到抚慰。拉下冬天灰色帷幕,把盎然春色涂抹在春天的背景里,绘一幅冗长的春天画卷。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其写作思路为:冬天是人必经之季,但冬去春来也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客观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冬天是对人的一种历练,有古语、俗语为证:对人来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对家来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国家来说,“多难兴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人生的寒冬,并用崇高的精神火焰去融化寒冰,从而走过冬天,去拥抱春天。为此,本文的写作应“展露”或“剖析”“冬天”那阵阵“寒气”的丰富内涵,当然,它可以从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等诸多方面去铺垫、去伏笔、去挖掘、去审视。在此基础上,它还应“展现”或“演绎”“走过”每一步的厚实过程,从而昭示或揭示出“走过”背后的那份“必然”,因为“必然”才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本文不能停留在“冬天”的表面义上,要写出它的比喻义,文章才深刻,符合要求。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 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终业:完成学业。譬:好像,犹如。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孔子为人何如(    )   ⑵简子不(    ) 终业而(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3.翻译句子。(3分)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查看答案

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又何焉(    )      ⑵小惠未(    )

2.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入见。       入据陈         B、再而衰,而竭     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之     为人而不忠乎   D、何战             君为长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曹刿身上汲取些什么?分)

 

 

查看答案

5分)

秋夜寄丘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①丘员外:名丹,当时隐居平山,据说以松子为食属:正值,适逢,恰好。幽人:隐居之人,指丘丹。

1.诗歌一、二句中        两个词为全诗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查看答案

14分)

关于“春运一票难”的主题阅读

每年春运,“回家”的问题,都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亦不例外。

【春运现象】   

2014年春运全国客运量达到3623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量,铁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给民众交了个底,铁路共有2578亿人的运能,承担社会总运量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就算所有火车票售罄,也还有30多亿人买不到。

【一票缘何难】

首先是运力短缺影响。铁路从来都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票价低、相对安全、舒适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出行的首选,所以在小长假、黄金周、春暑运等时段,客流都会聚集铁路。但是铁路运能是一定的,客流高峰期还是有很多人会买不到火车票。

其次是市场机制影响。多年来我国实行铁路低票价,所以大量旅客选择坐火车出行。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学规律,此时价格应上涨,可以抑制需求,把票给愿意出更多钱的人,实现均衡。但是,价格上涨了,很多人就会买不起火车票,为了保证非常需要但又不能够出很多钱的人能够负担得起回家路费,政府控制火车票价上涨,造成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依然有很多人需要火车票,出现供需缺口,即一票难求。

再次是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了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各类人才和打工一族,开始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由西部向东部,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和聚集。在春节期间这些人员中的绝大部分如朝圣般的回家,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过年已经成为漂泊在外的打工一族具有宗教情结般的信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春运人潮。

最后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地方发展差距拉大是导致春运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试问,能在家里把钱挣了,哪怕少挣点,谁愿意跑到千里之外拼天下,可是在家里和出去打工的回报超过三倍的时候,你还能坐在家里打工吗?其次是教育,学生占到春运总人数的30%,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在春运期间显得很扎眼,为什么我们都要去大城市上学,因为太多的好大学都在大城市。

【七嘴八舌】

火车票一票难求,到底何时能解决?

一、网民的诉说

1楼:我国人口,这是很多现存的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人口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谁也不能!!

2楼:车太少,就是供小于求,这个问题的话,铁道部可以兴建铁路,但是工程巨大,而且春运这种高峰又不是所有时间都会出现,建了那么多,平时没人坐,岂不是又浪费了资源?又为难了吧。所以解决火车票“一票难”问题还需很长时间。

3楼:一票难求问题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根源在于铁路,比如铁路体制僵化、铁老大垄断思维作怪、管理服务不到位等等。总而言之,铁路就是产生一票难求问题的罪魁祸首

二、官方的诉说

针对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亚东说: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胡亚东认为,一票难求折射出的不仅是铁路运输能力问题,还是市场行为和旅客选择的问题。在春运期间,旅客的选择可能高度集中于某一种运输方式,致使这一种运输方式压力激增。应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手段,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发挥社会综合力量,逐步解决一票难求问题。

三、专家学者的诉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春运时民众买不到火车票是因为火车票价格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一票难求”和拥挤的情况,火车票应当涨价,抑制需求。

评论家徐向荣认为一票难求更应该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交通问题,将一票难求的责任全部归罪于铁路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铁路单方面努力就能够解决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任何试图在短时间内解决一票难求的一蹴而就想法,都是极不现实的。只有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全面改革户籍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1.结合上面几则材料,说说为什么改变一票难求没有明确时间表?(4分)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1楼网民认为解决人口问题是控制“一票难”问题的唯一办法。

B2楼网民认为扩建铁路是理想的解决“一票难”问题的办法,但是不现实。

C3楼网民认为要解决“一票难”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革铁路制度,改变铁路人的思想。

D.评论家徐向荣认为解决“一票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对于经济学家茅于轼所提出的“春运时,火车票应当涨价来抑制需求”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4.请结合上面几则材料,为解决铁路“一票难”问题提几个对策。(3分)

 

 

查看答案

(一)(14分)

我真的已经可耻地长大了

⑴我挂掉电话就后悔了。

⑵今天第一次接到父亲电话是在报刊编辑的课堂上,看到来电显示出“俺爹”两个字,我犹豫了一下,这是上大学以来父亲第一次用他的手机给我打电话,但最终还是挂掉了。

⑶这几天我一直在咳嗽,胸里老是闷闷的,即使已经按照医嘱喝水喝得一到下课就往厕所冲。上周莫名其妙的发起烧来,一直在39度左右徘徊,最终咬咬牙第一次走进了校医院。等到输完三次点滴后,我才鼓起勇气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简单地说一句:“大三了,终于感冒了。”

⑷母亲狠狠地骂了我,从为什么不注意,到一定要再打几个星期点滴,再到让大夫多开点药云云。我在电话这头一个劲儿嗯嗯嗯。母亲依然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唠叨着。我就跟母亲打哈哈,说要不你来看我呀!

⑸结果母亲并没有来,父亲却要来了。

⑹下课后又收到了父亲的第二个电话。父亲在电话那头喘着粗气,我在火车站呢,下午六点半的车票,晚上十点多到,到了北京南站后怎么走?

⑺我就那么在清华熙熙攘攘的主干道上怔住了。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拿着大包小包里装满了感冒药和各种吃食,父亲那矮小的身材在十月一日前的火车站里一定显得局促而又焦急。

⑻父亲只来过一次北京,送我来清华报到的时候,他和母亲两个人认真研究了好久才学会了如何坐地铁。为了省一个晚上的住宿费,两人在火车站的候车厅里硬是坐了一个晚上。这些都是后来他们当笑话讲给我的,还补充说北京的饭菜好贵,在火车站吃一碗泡面要5块钱,加满开水还要再加1块。

⑼而此刻父亲又要来北京了,只是为了看一下刚得了感冒的儿子。父亲在电话那边讲着,早上母亲开车去县城买菜,也没跟他商量一声就去买了一张来北京的动车票。中午的时候,母亲催着父亲去理发,父亲说,又不过节怎么那么着急理发?母亲说,有好事儿!于是,父亲才知道了自己要来北京看我。家里忙,必须有人守着,母亲便决定留下来。

⑽我眼里一阵酸涩。

⑾但所谓的理智马上让我回到了现实,我嗫嚅着跟父亲说,还是不要来了吧!这两天太忙。父亲说,没事儿,我一个人四处溜达就行。我说,那怎么行,还是改天我陪你吧,再说来一趟花上五六百块钱还没玩儿好,多不值啊。父亲弱弱地说,那我去退票?我说,还有回家的公交车吗?父亲说,不知道啊,这里雨下得挺大的。

⑿我说不下去了,压抑着疯狂想要咳嗽的胸膛,说,我打电话问问娘吧。

⒀退就退吧,母亲说,我待会儿去车站接他。  

⒁我把母亲的电话挂了,挂掉电话我就后悔了。我有一堆理由去拒绝父亲的到来,却没有想想我也可以有无数的方法去迎接父亲的到来。我忽然为自己的心狠而感到悲哀和厌恶,脑子里却乱成了一片了。

⒂我掏出手机,找到位于通讯录最上端的“俺爹”,拨了过去。几声忙音过后,父亲接起了电话:我把票退了,手续费只要十块钱,我现在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呢。

⒃游子的心真是天底下最硬又最软的啊!我可以靠所谓理性把父母精心准备了一整天的希冀用一句话浇灭,我可以在电话这头抑制着咳嗽说病就快要好了,我可以想象到父亲望着车窗上雨水支离破碎的线条心境几多凄凉,我可以回到寝室后埋头在电脑前又开始大学的无聊和虚妄。

⒄这一切我似乎都改变不了,只有神经在被触动的一刻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结结实实地大哭一场。哭完了蓦然发现:在父母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但我真的已经可耻地长大了。

                                               (选自《意林》校园版2013年第九期)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我因父亲来看望我心情发生变化的词语。4分)

犹豫                                             结合文章,简析

2.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结合加点词简要赏析。(3分)

1)“父亲弱弱地说,那我去退票”。

2母亲狠狠地骂了我,从为什么不注意,到一定要再打几个星期点滴,再到让大夫多开点药云云。

我选择(    )

赏析:                                                                               

3.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我真的已经可耻地长大了”中“可耻”的含义?(3分)

 

4.为什么说“游子的心真是天底下最硬又最软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