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⑻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2.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1.历史 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逻辑顺序 3.(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2)分量轻、使用灵活 (3)取物准确 4.C 【解析】 1. 试题分析:从本文介绍筷子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不能判断“春秋”即指“历史”。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提示,将全文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概括中间两层的意思。根据本题所填空内容即可了解本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先从文中了解“匕”,很像今天的羹匙,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从使用和制作等方面来概括筷子的好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抓住各句信息点,与文段中相关文字一一比照。用反选排除法,A错,文中说的是“先秦”,是在秦朝以前,B错误,文中说“可能有关”,并非一定有关系,D句,文中并没有说明此内容,故C正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15分)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1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与入山崖          2)使书招张世杰(         )(3)其末二句       

3.文中划线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如果能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奉宋的心态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4.“不拜”表明文天祥的 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8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2分)

2.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2段写了小石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3段写小食堂的源头活水——小溪。

D.第4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4分)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沙场”即(    )(2分)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诗为了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18分)

1.会当凌绝顶,        。《望岳》

2.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

4.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写  作 (60分)

题目:缺失的一角

要求:①这份试卷中出现过的素材请不要使用。②字数600字左右。③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与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