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性学习(7分) 学校组织了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积...

综合性学习(7分)

学校组织了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搜集了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给出一个结论。(3分)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③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内容

喜欢敲键盘,

不愿动笔写

常提笔忘字,

常写错别字

字体不美观,

从未练书法

数据统计

57%

83%

79%

结论:                                                                              

2.下面是某同学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①请结合甲文内容,依照划线句,补充空缺内容(2分)

                                                                              

②乙文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并加以修改(2分)

      句,应改为:                                                              

 

1.结论:“全球汉语热”迅速升温,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存下降。 2. 课常交流时,激汉字激情舞蹈。    第①句,应改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解析】 1.试题分析:抓住“汉语热”和“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的词语即可。写出二者的对比最好。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试题分析:注意所填内容应是与“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相对的,可以从“课上如何运用汉字写起”,注意格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不可缺失。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了形象诠释,发人深省:《清兵卫与葫芦》中,父亲                                          扼杀了清兵卫超凡的审美能力;《风筝》中,“我”                                      压制了儿童游戏的天性;而《一厘米》中,普通的食堂女工陶影在孩子面前全力以赴塑造完美母亲的形象,她                               令人肃然起敬;《小巷深处》中,卑微的盲母亲则以                                ,唤回了在虚荣中迷失了情感的养女,令人动容。(要求:前两处填事件,后两处填人物特点或品质。)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12分)

1.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白日放歌须纵酒,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4.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5.                     ,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6.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7.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8.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9.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10.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1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庄子·秋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作答。(7分)

走进峰峦叠翠,洞壑通幽的清源山,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中国之“最”保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老君造像了。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于天下第一”的派头。他是那样超凡脱俗,那样和蔼可亲,那样淡泊宁静,有神仙气度却无神秘色彩。他甚至没有眼珠,却能让人看到shēn suì的目光。这位伟大的智者为什么竟然“有眼无珠”呢?也许是因为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B因此,“大视”即是“无视”。

1.为文中加点字汪音,根据拼音写词语。(3分)

峰峦   一     淡泊一      shēn suì

2.在文段A、B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2分)

A             B          

3.结合文意,你如何理解“大视无视”?(2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的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任选一句修改。(2分)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杜会秩序。②事实表明,网络诺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成为受害者。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选         句,修改后的句子: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广故数言欲            (逃跑)   尉果广                  (竹板)

B陈胜佐之,杀两尉。(一起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分之六七)

C从民也                  (愿望) 坚执锐               (同“披”)

D吴广爱人            (平时) 已失期                   (估计、揣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