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14分)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14分)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____,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① 

“我”活了下来

②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③ 

④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3.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3分)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3分)

 

1.①老夫妇同意将女儿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 ②10年来③老夫妇以来寄生活费给“我”④“我”给老人夫妇挂上项链 2.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当时感激之情。 3.“心”是“我”老人妇夫的感情纽带,是文章的线索,“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暗示了老人对“我”的重生之恩,也表达了“我”对老人妇夫的纯真感激之情。 4.短文通过记叙“我”到黄花小镇寻找捐助我上学的老人夫妇,并给他们戴上“心”项链的故事。赞扬老人夫妇的仁爱之心,也反映我的感恩之情。我的感悟是好人终于所报,我们要用爱心回报社会,也应知恩图报。 【解析】 1.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分析情节结构。根据表中已提供的信息,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文字内容,注意时间性的词语,以人物的行为活动为中心加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点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说明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从文章的“线索”和对人物之间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解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归纳文章主题,先要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以此表达了什么思想意义。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书可戒躁(14分)  沐 沂

①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②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一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③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 “宝典” “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⑤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⑥总之,读书可戒躁。是的,一本书就是一扇开启心灵的大门……(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针对        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      。(4分)

2.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④语段加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3.概括选文第②语段中除“古人‘三上’读书”以外的两个事实论据(每个论据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并分别分析其论证作用。(4分)

4.请根据文意和选文结尾加点的句子,仿写一个句子。(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假定班级开展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有同学在古籍中找到一首写慈溪古松的宋诗,但该书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力,有一个句子缺失,你认为以下四个句子哪一句更适合本诗。我选择(      )句   (2分)

A.禅翁独爱斧斤狂  B.寺僧独爱枝干长   C.寺僧却嫌枝干长    D.禅翁方患斧斤伤

题慈溪庆安寺古松   宋·冯輗

寒松一干老苍苍,古寺门前岁月长。

     匠伯偶图舟楫利,                  

得全此日同齐栎,勿翦他年经召棠。

可但与君期久远,相将俱列大夫行。

2.诗歌尾联中的“君”指的是什么?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

3.学校征集校园休闲区栽种“岁寒三友”的建议,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我选择           (1分)   理由是                    (2分)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林冲   野猪林   白虎堂    路阻   败走   闯入

下联:                 故事情节: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8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2.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4.疑怪昨宵春梦好,                         。(晏殊《破阵子》)

5.《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劳动者艰辛的句子是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思乡报国之情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需要采集大约 50 万朵左右的花。

   B.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C.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D.由于林书豪在篮球上的杰出表现,被大家冠以“林旋风”的称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