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两题。(5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两题。(5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后人评该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作简要评析。(2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该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分)

 

1.“匀”“弄”两字运用拟人手法,使风、雨情态毕现;“丛丛”等叠词增添了音乐性,写出秋菊的繁茂、美丽。 2.以乐写哀。前三句写乐景。极尽明丽开阔,全无萧索之意.末句中两个“堪”宇构成心绪对比。他乡虽没,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作者的乡思念浓,但诗歌无一句写思乡。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解析】 1. 试题分析:“炼字”就是指古诗中精巧地使用字词突出事物的特征和特定的情感,以达到特殊的效果,所“炼”之字,一般是能突出事物的特点、富有变化、运用一定写作技巧的字词。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本诗句中的“炼字”之工,选出生动的词语说明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从前两句判断作者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再重点体会“只堪图画不堪行”中“堪”字,体会作者美景了却不了乡思的用意。古诗中常用以美好之景来反衬抑郁之情,古诗评论中称之为“乐景写哀情”,目的是以乐更显哀。平时阅读古诗要注意体会。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一)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望尘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改观也。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菌次哀振之,抚其幼者如子,字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二)

子桑户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而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注】①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②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③字:嫁。④子桑户:姓桑户名,隐士。⑤假:国名。与:通“欤”,相当于“吗”。⑥林回:人名。假国的逃民。⑦赤子:初生的婴儿。⑧布:古代钱币,下文的“布”应是值钱的意思。⑨醴:甜酒。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菌次哀之(通“赈”,救济)   B.谓子友沂曰(回头看)

C.负赤子而(逃跑)             D.彼无以合者(过去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望尘者接踵道              皆以美徐公

B.一时感叹赵知人           谓信然

C.君子交淡若水              予尝求古仁人

D.小人甘绝                  先帝不臣卑鄙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改观。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4.结合文意,说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4分)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二)

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尼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1.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4分)

2.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年轻”对写泉水有什么作用?(4分)

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一)杨氏问何地可归隐,老人乃引入山,有大穴②焉。老人入,杨氏从之。穴渐小,扶服以入,约三四十步即渐宽,又三四十步出穴即田土,鸡犬、陶冶③、居民大聚落④也。

(二)穴中人语杨氏曰:“不幸天下乱……此间居民虽异姓,然皆信厚⑤和睦,同气⑥不若⑦也,故能同居。苟志趣不同,疑间⑧争夺,则皆不愿其来。……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⑨、麻枲⑩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节选自《昨梦录》)

【注释】①笔记小说,南宋康与之所作。选段有删改。②穴:洞。③陶冶:陶工和铸工。④聚落:聚集的地方。⑤信厚:诚实敦厚。⑥同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⑦不若:比不上。⑧疑间:猜疑疏远。⑨丝纩(kuàng):丝和丝绵。⑩麻枲(xǐ):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B.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与众均之,故可同处。

3.比较甲文中的桃花源村民与乙文中的穴中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共同点?(3分)

4.乙文不仅展示了一个与世外桃源相似的社会,还借穴中人之口说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请你概括一下穴中的规则。(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

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首诗描写了苍凉壮阔的边塞景物,写得悲而不失其壮。抒发了守边将士什么情感?(2分)

2.“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7分)

金秋十月,向阳中学举办了第五届校运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各题。

1.体育组准备在看台上悬挂一条标语,请你代写一句标语。(1分)

2.假如你是八(3)班的啦啦队队长,请你为本班运动员设计一条鼓励性的加油口号,(不超过10个字)(1分)

3.你班王亮同学在男子组100米决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请你就此事给广播站写一则报道。(2分)

4.运动会后,体育组准备以文字和图片再现运动会上运动员、裁判和观众的风貌。请你分别为这三类对象设计三个短小精悍的栏目名。(3分)

运动员:_____________________

裁  判: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  众: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