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44分)
作文材料:你的成长过程,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经历如何,你都会一天天长大,走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期。请你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以“长大的感觉真好(或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造化钟神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3.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李白在《行路难》里充分发挥他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并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希望重新被朝廷起用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7.白居易在《观刈麦》中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他深深自责,发出这样的自问自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莘莘学子,心在高处。那梦想犹如秋水伊人般遥远,在与成功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时你可能寝食难安,饱尝彻夜难眠之苦。这时不妨念念《关雎》里的句子自嘲一番吧:“ ,__________________。”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 峡 , 峡, 峡 。(3分)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林寒涧肃
(3)良多趣味: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作者最后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逢喜事时,好心情给人幸福甜蜜;遇挑战时,好心情让人自信乐观。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生活中处处盛开艳丽的花朵;给别人一份好心情,人世间时时洒满明媚的阳光……请以“好心情”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书写要求工整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3、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4、文中若需出现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默写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