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他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仔细阅读并分析理解文章,完成填空。(2分)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中“锋芒般锐利”指在逃离生活过程中        的感受。

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4分)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句子含义:

                                                                            

(2)文中写到的树,我为什么会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它使我明白了:                                                                          

3.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4.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具有怎样的作用?(3分)

答: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仿句: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相对于无可选择的校园生活,绮丽的大千世界是美丽无比的,因而逃离的快感使同吃同住的姐妹分离也不感到伤感。

B.总感觉别人的生活自由、快乐、充满着诱惑,因而自己总是脚步匆匆,一次次地逃离。

C.总希望别的地方有宜人的风景,可是因为自己不能投身其中,因而处处失望。

D.快乐和寂寞是缘自内心的,同样的境界,有的人可以高歌其中,有的却感到不寒而栗。

E.生活中充满了假象,就象琐碎和锐利,只有深入生活,面对现实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娇艳和芬芳。

 

1.失落、寂寞、虚幻等 相近词语   2分。 2.①、人们不懂生活的真谛,逃离生活,幻想生活,最终还得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脚踏实地地生活。②、人总是浮躁的,总感到琐碎和锋利,想着逃离;只有像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承受生活,才能享受生活的美满。 3.A×。B√。C×。D√。4分,一项1分。 4.前后照应,由树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索,点出“正视生活,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丰美”的中心思想。 3分 5.(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3分)示例:大自然的风雨,有时轻柔,有时狂暴,仿佛是多变的韵律节奏,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定位,日日为我演绎着永恒坚毅的美 6.A、E。6分,正确一项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原文中找到语句,它在第四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可知,“锋芒般锐利”指现实生活与“遥想生活”的差距,即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和锋利,不如意。因此,此句写出了“我”在这个过程中的失望、无奈等感受。 2.读题之后可知,此题可到原文中提取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因此要从前向后精读全文,找寻切题的句子。如结尾部分的“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再如“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由这些句子可以总结出树让我驻足的原因。 3.A读原文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的语段可知,引用的最终目的是“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即告诉人们生活是不应逃避,也无处无逃的。C读原文可知,不是“自己不能投身其中”,而是投身于其中,则会感到失望。即现实与幻想是有距离的。其它两项理解正确。 4.开头结尾都写,这是照应、呼应的写法。写树的目的是,借写树写人,让人们从树的不逃避、独自站立,演绎着自己的精彩,启示人们要面对生活,承受生活的主题。因此,这样写结构上具有照应强调的作用,内容上起到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5.读原句“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按此句式,写“大自然的风雨,有时轻柔,有时狂暴,仿佛是多变的韵律节奏,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定位,日日为我演绎着永恒坚毅的美”。 6.A处“不感到伤感”有误,读原文可知,分离时是“伤感”的。E处“充满假象”的说法易产生歧义,本文中所说的“假象”应是生活中的“琐碎和锐利”,即“困境与无奈”等。 考点: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诗的意思是:

                                                                         

3.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把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诗味浓郁醇厚。

B.“可怜白发生!”一句在前面句子的反衬下显得力量十足,对朝廷寄予殷切的期望,坚信必有一日能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D.《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基于矢志收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                  。”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

4.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                       。”

5.“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浑沌之德:恩,恩情。

B.异鸡无敢者应:作出反应。

C.鸡乎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D.方虚骄而气恃:凭着,依靠。

2.对下面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全矣其:指代训练的斗鸡。

B.视、听、食、息以:用来。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

D.倏与忽谋报浑沌德之:它的。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无有译文: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B.尝试凿之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译文: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D.反走矣译文:转身走掉了。

4.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沌之死》寓意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B.《庄子》想象大胆,堪称瑰玮奇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明显体现。

C.我们可以从《呆若木鸡》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D.“呆若木鸡”成为了成语,衍生出新的含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查看答案

“白色污染”的发泡塑料包装制品泛滥成灾,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废弃的发泡塑料包装物已高达300多万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塑料垃圾已对国内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消除“白色污染”,一项“绿色包装工程计划”正在世界各国推广实施,成为环境保护的一股绿色新潮。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一种在生产制造、使用及回收等环节中对人类生态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作用、也不会引起任何不利影响的商品包装物。它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再次利用两个方面的含义。

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发的绿色包装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即在发泡塑料中加一种诸如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一旦这种包装制品被废弃后,分散在制品内部的淀粉颗粒能被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侵蚀分解,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另一类是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即利用纸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质包装产品。这种包装品废弃后,不仅能在土壤和空气中自然分解腐烂风化,而且还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重新加工利用, 即使是将它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技术专家认为,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具有易于加工制作,包装性能优良和节省资源等特点,是今后绿色包装发展的主流。

我国纸浆模塑工业才刚刚起步。我国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维也纳宣言签约国之一.“议定书”和“宣言”中规定我国要在2005年达到限制和禁止使用发泡塑料包装物的预定目标,同时。我国于1996年4月1日颁发了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固体废弃物必须符合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个原则。

据专家预测,“九五”期间我国纸浆模包装制品将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医药、日化、家电、工业产品包装制品及其生产设备将会成为纸浆模塑包装的重点应用领域。届时,这些纸浆模塑包装添加其他材料的制品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是惊喜.如掺有加强纤维料的鸡蛋箱可以像装卸钢材一样不受损坏,混有各种天然色素食品使人胃口大开,含有荧光剂的产品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轻易地辨别它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掺和保鲜剂的食品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绿色包装”纸浆模塑制品将会给人们带来洁净、亮丽的新天地。

1.下列对绿色包装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包装是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研制开发的新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

B.绿色包装是一种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挥资源的再利用的新型商品包装物。

C.绿色包装制品中的每一种物品,即使是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因而对空气不会造成污染。

D.绿色包装物废弃后,或者能被一些微生物所侵蚀分解,或者自然分解腐烂风化,不会形成所谓的“白色污染”。

2.下列对“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的“其”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淀粉基。

B.指代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

C.指代发泡塑料。

D.指代淀粉基等改进性混合物。

3.下列对第3段“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只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

B.绿色包装制品克服了靠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C.发泡塑料包装制品被废弃后不会降聚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而绿色包装制品克服了这缺陷。

D.绿色包装制品既克服了不会降聚的缺陷,又克服了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1996年4月1日至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说是大量减少了,符合了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

B.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有所加强,对治理“白色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

C.绿色包装制品中纸浆模塑包装制品是取代加入改性混合物的发泡塑料包装制品的主流产品。

D.随着绿色包装制品的广泛使用,我们的空气将是清新的,天空是亮丽的,河水是洁净的。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耕 (       )              (2)自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3.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