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        ,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A.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B.探求新事物,使自己学识渊博的态度和意识

C.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的态度和意识

D.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这一句“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BC不是讲的如何运用知识,A不仅涉及到运用知识,还涉及到汲取知识,而材料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汲取知识,所以D答案是最合适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现在就为几千万年以后才有可能出现的天体变化担心,岂非杞人忧天

B.北京小吃举世闻名,在此谈吃,要谦虚点,切不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C.昨天足球赛中他一人进了两球,今天眼里就没有别人了,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进入决赛的选手更要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巧妙绝伦 络绎不绝

解释:两个“绝”字意思不同,“巧妙绝伦”的“绝”是“独一无二”的意思 ,“络绎不绝”的“绝”是“断绝”的意思。

B.锐不可当 首当其冲

解释:两个“当”字意思相同,都是“抵挡”的意思。

C.自强不息 息息相关

解释:两个“息”字意思不同,“自强不息”的“息”是“停止”的意思,“息息相关”的“息”是“呼吸”的意思。

D.一劳永逸 闲情逸致

解释:两个“逸”字意思相同,都是“安乐”“安闲”的意思。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护(bì) 巢(xué) 胆(qiè) 不得已(pǒ)

B.首(qiào) 琐(xiè) 解(pōu) 恶扬善(chénɡ)

C.强(jué) 呜(yè) 机(jiè) 刚正不(ē)

D.岸(dī) 步(duó) 略(móu) 忍俊不(jīn)

 

查看答案

请以“别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二)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徐城北

①我母亲年轻时曾得到两位文学前辈的提携,并与他们保持着终生友谊。一位是叶圣陶,另一位是沈从文。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了太老师沈从文。

②对叶老我一直称“叶爷爷”,因为叶至善比我父母小不了几岁。但我幼年起就遵命称沈老为 “伯伯”,主要因沈老结婚晚,他的两个儿子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的。叶老与我父母认识得早,沈老与我父母相交得深。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白天我出来“放风”,跑到图书馆东边玉石栏杆之内,朝着北海那边喊嗓子。

③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沈老表示理解,说:“看来你还是爱你的京戏,那就好好钻研它吧。”沈老当晚留我在他家吃饭,饭后我坐在他家门槛上。他指着天上几颗最大的星星说:“这是巴金,那是茅盾,再一颗是冰心……”我问:“您呢?”他举起小小的右手一摇:“哪里,我不过是博物馆一名小小的讲解员……”还说,“你喜欢文学,当然好;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

④1965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新疆,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随后沈伯伯去了湖北干校,他夫人也去了同一所干校,在菜班当班长,两人不在一起。沈老每天提着饭盒去附近一个小学食堂打饭,路上看看天空的大雁,再望望水中的游鱼,心中感慨无限,回到独居的草棚就用毛笔写成书信,然后从湖北寄给新疆的我。我读过后再转寄给湖北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地转?为了安全。我在新疆,旁边没人能认识沈老的毛笔字,甚至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母亲读后给我来信,要我努力背诵沈老信中的重要段落:“那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本身也是最美好的文字。你如果有志文学,就不能放弃这手边的宝贝……”沈老信中抒发的感慨,新疆生产兵团的人是管不着的。我称呼这种做法叫“三地书”,甚至不亚于那有名的“两地书”。至今我手中保存着许多沈伯伯的信,有新中国成立前他给我母亲与父亲的,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给我个人的。沈家二公子曾从我这借去复印,完了后又归还给我。他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其中有一封,是他父亲晚年抒发心中感慨最深的,“居然是写给你老弟的”云云。目前,这些信都已收进了三十二卷的《沈从文全集》。

⑤临近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在北京结婚。那天他从东堂子胡同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一是五蝠捧寿的瓷盘;一是一小块大红洒金的宣纸,上边有他用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写的字:“祝两位(当时他叫不出我爱人的名字)多福长寿”。随即又用更小的毛笔字给予解释:“为国家多做好事为多福,长寿则能为国家多做几十年好事。从文敬贺。”他生前送过我好几幅各样的字,我与妻子把这小小的结婚礼物视为我们一生之座右铭。沈伯伯说:“这张洒金的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比那个瓷盘子还贵重。”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尽管时至今天,电视台的寻宝鉴宝节目搞得很热闹,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手中这些东西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 

1.本文标题中,“永远”二字耐人寻味,说说其中的意味。(4分)  

2.品味语言,按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 请赏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B. 请比较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

改句: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是贵重得无价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他人和社会对自己如何不公,沈从文先生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为社会考虑,善解人意。

B.第③段中的“告退”一词,在文中是指作者萌生退意,想结束对青铜器的研究。

C.作者觉得沈从文先生送自己的结婚礼物沉甸甸并金灿灿的,是因为作者觉得时下鉴定节目中的那些宝没有多少价值。

D.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大师形象,平凡而温馨。

4.文中第③段写到:“……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请结合《端午的鸭蛋》中的语句,谈谈你对文中“朴素”二字的理解。(4分)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