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学知识填空(3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

文学知识填空(3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

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出自于法国作家      的笔下,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3.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讲述的是小主人公      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1.《朝花夕拾》 2.莫泊桑 3.阿廖沙 【解析】 试题分析:三个小题的考查都是较为浅显的,只要对名著导读认真地读过,一般能回答出来。不过第三个小题中的“情节”还需要有积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语境,补上合适的话。(3分)

杭州第一条地铁线开通不久,考虑到很多人对地铁环境、设施不熟悉的情况,杭州团市委、杭州市志愿者协会等,公开招募地铁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相应的服务。假如你是地铁志愿者,遇到乘地铁时出现困难、不了解地铁乘坐方法的乘客,你会走上前去,跟他说:“                                                               。”

 

查看答案

按课文内容填空。(只选做三小题) (3分)

1.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3.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4.谁家玉笛暗飞声,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查看答案

身后的目光,有时充满了鼓励,正是因为这鼓励的目光,让你有勇气去闯关,就像林海音笔下的英子一样;身后的目光,有时充满责备,正是因为这责备的目光,让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从头来过,就像都德笔下的小弗郎士一样;身后的目光,有时又充满嫉妒,但正是这嫉妒的目光,促使你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一样。身后的目光林林总总,我们总能从这些目光中读到故事,读到温情,读到力量……

请以“身后的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0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寻阳(     )

(5)已暮矣 (       )      (6)盲臣敢戏君乎 (    )

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查看答案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童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思考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比我们多一分细腻的情感,比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2.你能体会出当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时“我”的心理吗?请描述此时的心理。(3分)

3.在“我颓然”时,盲童却自言自语“好美丽哦!”此时,你有什么感想?(4分)

4.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瞎婆婆”的故事?(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